天啟十二年歲末,新一年的財政預算終於出爐,財政預算規模達到了12億元,加上了2億元的鑄幣稅,以及明年財政預算的增長也拋了1億元上去。
軍費支持達到了3億元的空前規模,不過未必夠用,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人工成本已經不像過去那麼低了。官兵待遇,如今一個月都在5元以上。平時倒大部分是義務兵,不需要支付軍餉,隻負責夥食,每個月發給5角左右的零花錢。
但是戰時是向參戰士兵發放軍餉的,同時死傷撫恤金也有所提高,各個方麵都提高了軍事開支。
天啟十三年對蒙軍事作戰的戰爭預算是2億元,所以朱由校這次親征蒙古,還是得悠著點,否則很容易超出戰爭預算。
其他的預算,行政支出成本上升到了8000萬元,所占比例不到財政收入的10%,還沒有到非常離譜的程度,屬於正常的水平。公款吃喝之類的問題,在天啟十二年治理得十分不錯,官方人員出差的花費也得到了控製。
教育方麵的成本在天啟十三年的支出達到了3億元,全麵在新政各省推行九年義務教育製度。同時內閣和朱由校商討過後,決定在將官方義務教育辦到南方各省去,朝廷將在天啟十三年在南方各省修建小學、中學等教育設施,並對外招生。先把教育搞起來,改革的事情後麵再說。
各類建設經費則達到了5億元,包括2億元的戰略鐵路項目。這個戰略鐵路,也就是在蒙古和西域等商業化意義不是那麼大的鐵路線上動工。這方麵的錢由朝廷直接撥款。而商業鐵路則由國有資本投資建設。
同時在城鎮設施建設上,則撥款了2億元,用於建設各種城鎮基礎設施,剩下的錢則是用來建設公路和水利設施的。
天啟十二年之後,北方各省的水利工程基本上該修的也都修完了,需要建設的大工程也沒有多少了,剩下的小工程地方政府主導修建就可以。水利方麵的建設的投入可以大幅度的減少了,日後每年隻需要投入一定的資金就可以了。
公路方麵的建設也基本搞定,幹線和主要支線也已經修建得差不多了。沒修的基本上也不打算馬山修,畢竟如今修公路還不如修鐵路。等鐵路修好了,再考慮修建連接一些省份的公路。
鄉鎮公路之類的設施,這是需要繼續修建的。局部的公路網依舊非常重要,畢竟火車不可能通網每一個地方。馬匹運輸依舊占據很大的比重,隻不過不再用馬車進行長途運輸罷了,短程的運輸很多時候還是需要用到馬車。
建設的主要重心,此時基本上都在鐵路和城鎮基礎設施方麵。
城鎮基礎設施和鐵路的建設活動,可以為進入城鎮的工人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國企投資建設的商品房,也可以解決工人們的住房問題。這方麵並不是很難解決,進入城鎮的工人,隻要努力工作,基本上4到5年的工資就能買上一套商品房了,民房價格就更低了。
所以進入城鎮工作的工人,沒有如同後世的農民工進城那樣買不起房子。主要是這年頭也沒有那麼多炒房的人,畢竟朝廷沒有在土地交易上謀求收入,對於民房的產權也是承認的。
正所謂足則讓、不足則爭。
當房產越是不足的時候,越有人搶購、炒作,然後待價而沽,導致市場資源進一步的不足。
當資源比較充足的時候,人人都沒有緊迫感,也就不會去搶購什麼的,炒作空間就沒那麼大。
此時大明正在進行大範圍的圈地運動,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朝廷也必須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國有資本也必須加大房地產開發規模,保障進城的農民工不用被房子的問題所困擾。
一旦連基本的安居都做不到,社會矛盾就會變得很尖銳。如今大明能夠掠奪外部,也沒有什麼外部商品掠奪大明的市場,官方不需要依靠房地產來回籠資金,如果連安居都保障不了,一頭撞死算了。
連年建設力度都有所增加,天啟十三年是城鎮建設投入最大的一年。民資企業在天啟十三年的日子將更加不好過,民間商人投資規模縮小,也需要官方和國有資本加大建設規模來保就業。
至於對蒙戰爭,還沒有達到需要動員全國百姓的程度,因此平時咋樣還是咋樣,不會施行戰時市場管製,不用將所有工廠和大部分人口,都投入到戰爭生產之中。市場經濟該怎麼還是怎麼發展。
天啟十三年的鐵路建設項目,則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模,直接參與建設的工人數量將達到三百多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