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持續改革(1 / 3)

天啟十五年的大明,到處都是雞飛狗跳,朱由校調入關內的十幾萬中央軍,配合著在地方上建立的武警、公安,到處收拾那些抗拒改革的地主、商人,不少地主豪強土皇帝的日子當習慣了,突然朝廷不再允許地方自治,一時半會還看不清楚形勢,上串下跳的折騰得很,結果馬上就被收拾了。

這場改革,是以行政改革為首,所有出自於經商家庭的官員一律清退,同時朝廷從中央空降一大批官員、公務員下來,然後再派出中央軍使這批到任的改革官員擁有足夠強硬的暴力機器。

到任後,又組織建設當地的武警、公安。

同時將各個地方部門建立起來,不再如同過去那樣隻有一個衙門,經過多年改革之後,改革後的地方行政體係已經有了十多個部門,這些部門各司其職、權責明確,哪裏出了問題找哪個部門麻煩。

行政改革完成後,地方上的新政府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革稅收,改革之後沒有什麼免稅特權一說了。收稅前要做的就是登記工商、丈量田畝。

所有從事經營活動的商人,除了那些小攤販之外,全都要到工商局登記注冊,工商局發給營業執照,朱由校也下旨各地改革地區,工商局必須以最快效率給商人提供登記、注冊,不能出現懶政現象。

經營規模達到一定規模的,則是必須成立公司。

完成工商登記的工商從業者,必須依法納稅。一個是商品增值稅,一個是消費稅,還有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占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煙葉稅、關稅、船舶噸稅、奢侈品稅等稅種。

同時還有一個農業稅,則是需要進行丈量田畝來清算。

加上丈量田畝,這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工作量,工商登記之後要到處催科收稅,但是很多商人就是不交,其他商人一看別人都不交,他們也不交,收稅的公務人員上門催也沒用,商人都是拉著臉說沒錢。

官府催上幾次沒用,隻能使用暴力機器了,讓公安、武警拿人,不是沒錢麼?到大牢裏先待著。

還沒錢?

那就抄家了,真要是沒錢的話就把人放了。要是查抄出來的資產比征稅的還要多,那就直接充公了。

一群商人被逮進大牢,很多都被嚇尿了,連滾帶爬的把稅給交了。

那些商人倒是比較容易解決,都是一些生意人,沒有什麼群眾基礎,而且多數都是在城裏,官府要拿人什麼的也容易,隨便出動暴力機器就能把他們嚇尿,接下來就隻能乖乖交稅了。

更麻煩的實際上是丈量田畝和征收農業稅。

丈量田畝的時候就有大量的民間糾紛,過去很多農戶為了逃避稅負,將地契投效給了那些能夠免稅的舉人、進士,不過那些地契都是白契,在官府是沒有備案的玩意。

農業稅改革之後,南方地區耕地麵積少於30畝的農戶是完全免稅的,而北方則是50畝,東北氣候寒冷的地區則是300畝。

在南方地區,即便是耕地達到300畝的地主,農業稅也隻有10%,朱由校對那些地主,實際上也是給活路的,特別是那些中小地主。以大明當前的農業生產力,雖然已經出現了很多農用機械,但自動化農業機械還是沒有的,所以生產力還沒有達到一個人就能耕種上千畝土地的程度,所以朱由校製定的農業稅正好把紅線劃在300畝這個界限,這就足夠一些個人家庭使用農業機械進行耕作了,不會造成土地不夠發揮一個人的勞動力的問題,甚至300畝土地在當前還是有些過多。

現在自耕農可以免稅了,那些舉人公們卻沒辦法免稅了,那些自耕農自然不願意再投效,糾紛自然就出現了。

各地新政府一方麵要解決這樣的民間糾紛,一方麵則是對農業稅展開征收。

對於這些民間契約的糾紛,朝廷的政策出發點就是遏製土地兼並,所以那些沒有在官府報備過的白契一律無效,土地判歸自耕農。

所有土地在農業稅改革後,都要重做地契。

土地麵積都要丈量得一清二楚,地方上的新政府在丈量田畝上麵就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工作量實在有點大,不過工作量再大,也要一天接一天的幹,直到把活幹完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