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南方各省的改革的持續,一個最為明顯的變化就是朝廷稅收瘋狂上升,各種商業稅收增長速度極為恐怖。
相比北方各省,南方各省的商業更為發達。
特別是在輕工業等方麵,隨著改革的進行,南方的輕工業生產技術也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蒸汽機開始大量應用於輕工業的生產,工業生產力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工人的勞動產出,提高了上百倍。
南方的輕工業的生產力提升之後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就是貿易方麵,大明的輕工業商品價格再度下降,而且產量大幅度的增長。對原材料和市場的需求開始擴大,而本土則隨著鐵路的不斷建設,商品的市場正在不斷的增長,農村自然經濟遭到了進一步的衝擊。
而在海外市場,大明的商船數量也在不斷的增長。大量的商品開始向海外輸出,同時把大量的原材料、糧食、金銀財寶運了回來。
海洋貿易的增長,又把關稅的收入提高了上來。
朝廷財政的高速增長,讓朝廷開始有錢大量的修建各種基礎設施,這些基礎設施又進一步的把市場規模變大。
改革後的明王朝,從新走上了一個良性循環的正軌。
最重要的基礎設施還是三個,一個是水利,一個是鐵路,同時還有一個就是學校。
大明要想在科技發展之路上一路狂奔,需要的就是普及全民的教育,同時培養出大量的數理化人才。
科技進步的發展紅利在當前顯然是非常大的,過去沒有蒸汽機、鐵路、電報這些東西,而皇家科技學院此時已經在朝廷的支持下把這些技術都搞了出來,並且在技術上已經越來越成熟。
這意味著有新的東西可以建設,有新的產品可以消費。
這就像是後世的中國,因為大量引進西方人的科技,讓經濟可以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長一樣。
經濟的增長,就是靠創新來帶動的。
此時還是十七世紀,大明在世界上還是最先進的發達國家,當然是農業時代的發達國家。
如果沒有新的技術出現,沒有創新的產生,經濟增長就會變得很慢。除非是能夠消除貧富差距,讓那些還沒有完成基礎消費的老百姓富裕起來,這樣才能增加市場活力。
而此時的大明,在朱由校多年的努力之下,已經出現了一大堆的新技術,而且還在發明創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有了朱由校這個重生者的指路,創新方向明確,科研也不用走太多的彎路。
這些技術的出現,就讓大明擁有了強大的發展活力。
同時當前這場改革實際上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對過去那些免稅的商人、地主征稅,然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保障之中,把征收上來的錢又撒向社會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讓他們有能力消費各種商品,進而又帶動各種商業生產的發展,整個社會也就會逐漸走向繁榮。
這場改革,本質上和改朝換代沒什麼區別。朱由校用中央軍來支持改革,就像是重新打天下一樣。敵人則是大明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很多東西都是反人類的玩意,所以才把大明搞得亂七八糟的。
明末之所會亂,就是天下不歸一,一個國家出現了兩個王,一個王是明王朝,一個王是資本主義。
朱由校把後世中國的模式搬了過來,搞出一堆國企出來,將國有資本扶持了起來,把那些財閥踩了下去。
江南那些財閥,已經被朱由校給抄掉了一大批,頂級的資本力量已經被朱由校給消滅了。而後續的改革,則是擴大戰果,全麵壓製民間資本,將民間資本限製在一個固定的經營範圍內,讓他們不能再躺著賺老百姓的錢,隻有靠創造、生產你和納稅才有資格得到官方認可。
全國唯一還沒被收拾的就是那些海商,不過那些海商沒什麼太複雜的資本運作,就是走私團夥。也沒染指政治,最惡劣的黑曆史就是勾結倭寇,現在倭寇已經沒了,所以暫時還不急著收拾那些海商,不過廠衛已經開始暗中摸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