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孝臧輯成詞總集《疆村叢書》。叢書計收錄唐、五代、宋、金、元人詞總集5種,別集174種,材料豐富,校勘亦精,為詞學研究者所重視。
《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翻譯出版。由周瘦鵑翻譯,分三卷,上海中華書局出版。上卷“英吉利之部”18篇;中卷“法蘭西之部”10篇、“美利堅之部”7篇;下卷“俄羅斯之部”4篇、“德意誌之部”2篇,其他意大利、匈牙利、西班牙、瑞士、丹麥、瑞典、荷蘭、塞爾維亞、芬蘭等各1篇,共50篇。均使用文言翻譯,為當時鴻篇巨製。
私立齊魯大學在濟南建立。由美國長老會辦的廣文學堂、英國浸禮會係統的濟南醫道學校和英國浸禮會的神道學校合並而成,先稱山東基督教大學,校址在濟南圩子城外,設有文、理、醫、神、廣智等學院和國學研究所。1923年開始招收女生,1930年向教育部注冊,改由中國人擔任校長。1937年10月一部遷往四川成都,1946年秋遷回濟南。1948年8月,文、理學院遷浙江杭州,醫學院遷福建福州。1949年停辦。
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設體育專修科,修業年限為兩年半,1919年改為三年。初由於師資力量薄弱,設備不足,隻能前屆畢業後再招新生,1922年招第三屆學生後改為每年招收新生。1919年袁敦禮任體育科主任,馬約翰、董守義等先後在此執教。為中國北方培養體育師資的最高學府,籃球隊尤其出名,主力隊員曾代表中國參加第五屆遠東運動會,榮獲冠軍。
博文女學鍾佩萸、黃裕蘭在上海組織幼稚教育研究會,推朱胡彬夏為主任。
圖書館事業有所發展。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館開辦,1928年秋定名為武漢大學圖書館。12月,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圖書館成立,1931年改稱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1952年,接受輔仁大學圖書館藏書16萬冊。台灣圖書館協會在台北成立。沈祖榮由美國回國和餘日章在全國各地宣傳“新圖書館運動”。沈祖榮、胡慶生新編《仿杜威書目十類法》,共10個大類,後附檢索書目。北京通俗教育研究會翻譯出版日本圖書館協會所撰《圖書館小識》。朱元善著《圖書館管理法》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沈知方在上海創辦世界書局。資本1.5萬元。以出版武俠、偵探小說為主。1921年與廣文書局合並,正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資本擴大至2.5萬元,發行所設上海、北京、廣州,出版書刊達200餘種。1923年起又先後盤人廣智書局、東亞書局等,在沈陽、武漢、長沙、太原、南昌、天津、重慶、杭州、蕪湖等地設分局。1924年起編輯出版中小學教科書及連環圖畫。1931年起年出版物達2000種以上。抗日戰爭時期,以林漢達主編的英文文學讀本頗享盛名。1947年張靜江任董事長。1949年停辦。
內山書店在上海創辦。日本人內山完造創辦,初期主要經銷教會和醫學書籍,後經銷日本左翼讀物,曾為魯迅代辦發行書籍,書店逐漸成為中日進步文化人士的交流場所。1946年,被作為“敵產”接收。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成立活動影戲部拍攝出一些短片,開始經營電影業務。1918年活動影戲部正式成立。拍攝“風景”、“時事”、“教育”、“古劇”、“新劇”五類影片·,紀錄中國名山大川和古城聖跡,上海的重大政治、文化活動,以及介紹近代教育事業和科技衛生知識等內容。
薛仙舟創設工商銀行。資本500萬元,總行設香港,分行設上海,1930年7月倒閉。
遼寧儲蓄會成立。由奉省各界知名人士人股組成,資本810萬元。
興業銀行在沈陽成立。額定資本100萬元。
美亞織綢廠在上海創辦。由莫觴清等集資創辦,因技術及市場原因,開辦不足一年即關閉。1920年,莫觴清與天生錦綢莊合作,再度創辦美亞織綢廠,聘蔡聲白為經理,添購機器設備,羅織技術人才,不斷推出小花華絲葛、彩條縐、縐緞等新品種,受到市場歡迎。1924年起,陸續開設分廠及兼並其它工廠,至1933年,改組為美亞織綢廠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美亞織綢總分廠、天綸美記總分廠、美孚織綢廠、美藝染煉整理工廠、美隆綢莊、美綸綢緞布匹局等16家企業,成為絲織全能和產銷聯營的企業集團。抗日戰爭時期,美亞各廠采用懸掛意大利國旗、聘請舊籍法律顧問的辦法,維持生產。抗日戰爭勝利後,蔡聲白赴香港,轉而從事房地產業。
天津創設裕元織廠。由王郅隆創辦,資本200萬元。
上海創設中國興華製麵公司。由梁秩生等創辦,資本6萬元,日產麵粉800袋。1922年,資本擴大至100萬元,日產麵粉6000袋。1926年停業。
山西陽泉創設保晉鐵廠。資本75萬元。
李鏡軒、鄭效三等創設北方航業公司,資本30萬元,總公司設在天津,分公司設在上海。
楊濟川、王星齋、苗杏村在濟南創設惠豐麵粉公司,資本30萬元,日產麵粉2500袋。
美商在上海開辦美豐銀行,資本200萬元。
日商在吉林開辦富寧造紙公司,資本100萬日元。
日商在撫幀開辦南昌洋行株式會社,開采煤礦,資本27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