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美國傳教士、《北京晚報》主筆李佳白因言論親德,被逐出境。
12月22日。《北京時報)易名《經世報》。由陳煥章任總經理兼總編輯,該報創刊號社論中謂:“經世既為孔子之誌,則吾人願學孔子者,自當誌孑L子之所誌,事以經世為事矣。此《經世報》之所以作也。”
日本三井銀行上海支行開業。資本額定一億日元。
12月24日。廣州軍政府大元帥孫中山布告,為紀念反袁再造共和,經國會議決以12月25日雲南首義日為國慶日。
孫中山積極與李純聯絡。軍政府駐滬全權代表孫洪伊電孫中山稱,段祺瑞複出謀先取南京,江蘇督軍李純已動員抵抗,盼西南各省一致進行。同日,孫中山電李純,稱北政府“汲汲備戰,不遺餘力”,西南諸省“不能不謀自衛”,調停應以法律為重,力求持平。
12月25日。馮國璋布告弭戰。略謂:“國璋夙以平和為主旨,久擬警告同胞,早弭戰禍。徒以荊襄忽又自主,潮汕攻擊不休,以故遲尚未發。近日上將軍陸榮廷、雲南督軍唐繼堯、廣西督軍譚浩明等,均有遵飭所屬各軍停止進爭之表示,陸榮廷且有勸告桂粵取消自主之宣言。此天心厭亂之機,即人事昭蘇之會,中央與各省均應表示同情。深願容納勸告,解息紛紜,於軍事上先得各方之結束,於政事上乃徐圖統一之進行。”“若或爾虞我詐,藉和平之標目,逞侵略之野心,斯全國當視為公敵。”
馮國璋公布《國定關稅條例》。規定凡外國貨物運進中國通商各口岸,應按條例所定稅率,征收進口稅:奢侈品課稅30%至100%,無益品20%至30%,資用品10%至30%,必要品5%至10%。條例僅適用於五條約國,以條約協定者,仍從其協定。
12月27日。北京政府公布《縣知事勸業考成條例》。考成內容有:倡辦地方農工殖業銀行,督墾荒地,督勸公私造林,創設苗圃,創設商品農業水產等陳列所、農事林藝畜牧等試驗場、實業補習學校等,辦理水旱蟲災獸疫等預防及善後,提倡絲茶棉糖畜牧等項,勸導漁民從事遠洋漁業,保護重要礦產公司工廠及林牧等場安全等,並規定具體獎懲辦法。
12月28日。北京政府要求扣留對俄應付庚款。北京政府以俄國發生革命,通知稅務司自是日起,對俄應付庚款暫予扣留。31日,舊俄駐華公使庫達攝福向外交總長陸征祥提出口頭交涉。1918年1月8日,財政部停付俄國庚子賠款暫行存儲。9日,庫達攝福抗議中國停付庚子賠款。5月6日,外交部通知原沙俄駐華使館:自是日起中國政府延付俄國庚子賠款。21日,外交部以俄國內亂日甚,新政府未經各國承認,並與德國單獨媾和,決定自本月起延付俄國庚子賠款並行文總稅務司。8月3日,北京政府因法、日兩使之要求,續付俄國庚款73萬餘兩。
12月29日蔡大愚、馬廷、焦桐琴等人醞釀倒甘肅督軍張廣建的起義,因士兵泄密和聯絡人員發生意外而夭折。
12月30日。日本軍艦抵海參崴,擬幹涉俄國革命。
12月31日。督軍團通電堅決反對恢複舊國會。曹錕、張懷芝、張作霖、倪嗣衝、閻錫山、陳樹藩、楊善德、趙倜、孟恩遠、鮑貴卿、李厚基、薑桂題、田中玉、蔡成勳、盧永祥、張敬堯16人通電,堅決反對恢複舊國會,並請馮國璋“敦促參議院迅將政府提出之選舉、組織兩法克日施行,以為召集新國會之張本”。
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理發工人同盟罷工。1918年1月6日,工人與店主議定增加工資,罷工結束。
日商在青島開辦東和油坊,資本100萬元。
王秉銓創設哈爾濱安裕麵粉無限公司,資本30萬元。
本月。北京孔德學校創辦,蔡元培被推為校長。
交通部設立聯運事務處。負責管理國內、國際聯運事務,並設立鐵路聯運清算所,專管清算各路聯運運費和賬目、監查聯運車輛互換、清算車租和車輛延期費等項工作。
劉半農開始征集民間歌謠。後擴大為收集雜曲、戲曲、說唱鼓書、彈詞等。直至1932年,將所收集的資料編為《中國俗曲總目稿》出版,共8000餘冊,14800餘篇。
本年。各省遭受嚴重水災。自7月以來,北方普降大雨,京畿、直隸各河水陡漲,泛濫成災;山東、山西、陝西、奉天、吉林、熱河、河南、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廣西、貴州等10餘省均罹水災。暴雨成災,嚴重危害鐵路行車,京漢鐵路毀橋20餘座,壞路200餘公裏;津浦鐵路因五大河決口,楊柳青一帶盡成澤國;京漢、津浦兩鐵路停車三個多月;京綏鐵路孤山站一帶也被衝毀;正太、廣九鐵路也受水患。
各地農民不斷起事。江蘇蘇州佃農因要求減租包圍縣城,燒毀地主房屋。湖南許多地區農民,紛紛展開對地主的抗爭。陝西武功齋門教起義。安徽大刀會起事,聚眾千餘人,攻打渦陽縣城。
王國維發表《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等文。王國維陸續發表《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續考》及《殷周製度論》等文章,利用甲骨文資料第一次證實了《史記·殷本紀》所載商王世係的可靠程度,並據卜辭加以糾正。王國維對於商代甲骨文研究不僅局限於文字學範圍,而將卜辭作為原始史料,探討商代曆史、地理和禮製,取得重大突破,開創史學研究新方法,並提出商周之際禮製截然不同的獨到看法。10月,王國維將1911年流亡日本至歸國以來所作文章57篇,彙編《永觀堂海內外雜文集》二卷,在上海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