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總統令內務部就地方自治問、題通知各省長選派“洞達治理者”一人,並轉告各省議會推舉一人、特別區長官委派一人,迅即到北京,舉行地方行政會議。
《國有鐵路客車運輸通則》、《貨車運輸通則》、《貨車運輸負責通則》、《統一使用公製度量衡表》章則,開始在國有鐵路部門統一施行,這是國有鐵路客貨運輸製度和辦法趨向統一的開始。
1月2日北京大學羅素研究會邀請來華訪問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和柏克萊到校講演。
1月3日孫中山任命張繼為中國國民黨本部特設駐粵辦事處幹事長,周震鱗、田桐、黃複生、鄧家彥分別為總務、黨務、財務、宣傳科主任,並在駐粵辦事處成立會上發表演說,號召以“主義之堅定與人心之團結”為“造成真正民國”,實現辛亥革命未竟事業的基礎。
1月4日文學研究會召開成立大會該會籌備工作自上年11月開始,由周作人起草的宣言已於上月先後在北京《晨報》、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發布。本日成立大會在北京中央公園來今雨軒舉行,有21人出席。主持人蔣百裏先請研究會實際組織者鄭振鐸報告該會發起經過。會議通過會章,討論了設立讀書會、圖書館、會報、叢書、講演會,以及基金等問題。在此前後,商務印書館雜誌《小說月報》在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沈雁冰主持下,拋棄鴛鴦蝴蝶派文學,實行全麵革新。1月10日出版的第12卷第1號刊登由沈雁冰撰寫的《改革宣言》,並附錄《文學研究會宣言》和《文學研究會簡章》。文學研究會宣言指出:該會目的是“聯絡感情”、“增進知識”,“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簡章)申明文學研究會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小說月報》“改革宣言”在介紹原有欄目如何更新之後,提出重視翻譯西歐名著、在創造中國新文學過程中對“為藝術的藝術與為人生的藝術兩無所袒”、介紹寫實主義和非寫實主義並行、以西洋批評主義為先導同時尊重自由創造精神、提倡文藝反映國民性、征求“治舊文學者研究所得之見”以供討論共六個方麵,作為改革後《小說月報》主要內容。這以後的《小說月報》一度成為文學研究會成員發表作品的園地。文學研究會高揚“為人生的文學”旗幟,發表大量新文學創作和翻譯作品,創辦《文學周報》、《文學旬刊》、《詩》等刊物,推出文學研究會叢書、文學研究會創作叢書、文學周報社叢書、世界文學名著叢書、小說月報叢刊、通俗戲劇叢書、幽默叢書等多種書刊。其組織活動持續到1932年,叢書出版持續到40年代。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期間出現的最大文學團體之一,先後加入該會者達170人以上,其中包括周作人、葉紹鈞、冰心、許地山、瞿世英、王統照、耿濟之、鄭振鐸、沈雁冰、郭紹虞、廬隱、朱自清、老舍等一大批當時及後來的文學名家。它與同一時期出現的另一重要文學團體創造社一道,對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孫中山發表宣言表示繼續與北京政府議和
1月6日孫中山發表宣言表示繼續與北京政府議和此前孫中山在上海曾發表對北方宣言,主張繼續議和;回到廣州後,又通電否認北京政府提出的“南北統一”主張。本日,孫中山、伍廷芳、唐紹儀、唐繼堯等以通電方式發表第二次宣言,表示願與北京政府繼續舉行和會。隨後,孫中山又針對南北統一問題發表意見,說統一南北是他日益以求的目標,但不打破軍閥專製,民治精神無由實現。他所以急切從事於“聯省製”,是想以自治為基礎造就“鞏固不拔之統一政府”。北方如誠意謀和,必先恢複上海和會。而恢複和會必須完全承認他所堅持的“聯省製”和“廢督裁兵”兩大條件,否則無磋商餘地。他還提出統一告成後,南北應有對等兵力、統率南北的最高機關應設在廣州等意見。
甘肅督軍就西藏問題致電北京政府
1月8日甘肅督軍就西藏問題致電北京政府甘肅督軍張廣建曾派古朗倉、李仲連先後赴藏與達賴喇嘛接洽,說明漢滿蒙藏回本屬一家,合則足以抵外,分則為人所欺、並表示北京政府對藏人的誠意。頗受感動的達賴委派喇嘛洛桑庚丁為代表赴甘肅答禮,陳述達賴喇嘛對北京政府的謝意,以及他就西藏問題擬馬上直接派人赴京商議,無須外人作證;有關劃分地方區界一事,請通知北京政府,如欲提前解決,可正式備文通知,即可和衷商辦等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