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12月(6)(1 / 2)

1924年9月3日,齊燮元以收回淞滬地區管理權名義,進兵昆山、淞江、宜興,江浙戰爭爆發。江浙戰爭雙方的戰略布署是:浙盧方麵,盧永祥以浙江、上海和從福建入浙的藏、楊部隊組成浙盧聯軍,自任總司令,分兵三路向蘇齊進攻。第一路,淞滬鎮守使何豐林率第十師及藏致平、楊化昭部,駐守上海,采取守勢。何豐林、藏致平等任指揮。其防線為黃渡、瀏河一線,這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第二路,在長興、合溪一帶,由陳樂山率第四師采取攻勢,擬以全力攻宜興、常州,以切斷蘇省鐵路,直趨南京。同時,泅水一線,由駐守湖洲的湖嘉鎮守使王賓擔任指揮,以抵禦駐廣德的皖軍進攻。第三路,由張載揚、潘國綱任正副司令,駐守江山,采取守勢。共計三路總兵力約9.1萬人。蘇齊方麵,齊燮元聯合江蘇、安徽、福建、江西等省軍隊組成四省聯軍,以朱熙率領第十九師駐守防滬寧前線,分兵四路向浙盧進攻。第一路攻上海,由宮邦鐸率領一混成旅進駐鎮江、丹陽一帶;馬玉仁部由淮陰調駐南通,威脅吳淞;白寶山部駐守海州待命;由宮邦鐸、馬玉仁等任指揮,其中又分三路:左路,由瀏河、太倉攻吳淞;中路,由昆山、安亭直趨黃渡、南翔,沿滬寧線向上海進攻;右路,由安亭分兵攻青甫等地,直趨淞江,以切斷浙、滬之間的聯絡。第二路,守宜興,由陳調元任指揮;第三路,攻廣德,由安徽省旅長王普擔任,“由泗安直趨吳興,北斷長興退路,南達杭州”。以上三路,由齊燮元任總司令,並親率第六師吳佩孚派來的張允明混成旅和王桂林的武裝警察,坐鎮南京溧陽一帶一第四路,攻仙霞嶺,進攻浙江後方,由孫傳芳任總司令。這四路總兵力共8.1萬人,加之閩、浙、皖、贛各路援軍,實力大大超過盧永祥。

9月3日,齊燮元令宮邦鐸進攻昆山,戰爭開始。起初,浙盧聯軍進展比較順利,但三方受敵,孤立無援。雙方在嘉定、黃渡、太倉、瀏河一帶相對峙。但由於盧軍第二路攻占宜興進兵武進以擊齊軍之背的計劃失敗,局勢變得對盧軍不利。9月16日,浙江局勢發生變化,由於皖、閩、贛軍先後向浙盧軍進攻以及浙江邊防副司令張國威投降,孫傳芳部從福建猛攻仙霞嶺,占領衢州。9月17日,盧永祥在浙江省署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警務處長夏超代理省長職。18日,盧永祥發表“移滬督師”通電,被迫攜浙江省長張載揚離杭州去上海,並將浙盧聯軍總司令部由杭州移至龍華,浙軍退守淞滬,浙盧軍陷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地位。19日,齊軍攻占南翔;25日,孫傳芳占嘉興;10月9日,浙盧軍退出淞江;13日,盧永祥被迫下野,偕同上海護軍使何豐林逃往日本。隨即,浙盧聯軍殘部選皖係軍閥徐樹錚為總司令,繼續同齊軍對抗;10月15日,徐樹錚被上海工部局軟禁。至此,激戰一餘月的江浙戰爭以直係勝利和皖係失敗而告終。

江浙戰爭之後,北京政府下令免去盧永祥浙江督辦職務,盧部約5個師人馬為孫傳芳收編;任命齊燮元兼任淞滬護軍使;孫傳芳為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

《現代評論》周刊創刊

《現代評論》周刊於1924年12月23日創刊於北京,1928年10月29日終刊,共出9卷209期。在6卷137期之後,出版地.北京移至上海。它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哲學、教育、科學、文藝等各個方麵;其基本政治傾向,是代表了資產階級右翼的利益。

《現代評論》的出版是與當時中國政治戰線和思想文化戰線上的鬥爭緊密相聯的。五四運動之後,人民革命運動發展,新文化運動不斷前進,新文學也從一般革新運動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隊伍並出現了不同流派。1922年以後,為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許多共產黨人與革命的知識分子,努力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探索中國新文學運動的理論與實踐,醞釀和倡導建立革命文藝理論,同時他們號召進步文化界聯合起來,建立統一戰線問題,向反動勢力進行鬥爭。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引起反動勢力的仇視,為了阻撓新文化的傳播作用,他們網羅了一批留過學出過洋的幫閑文人,讓這些人挾“精通西學”的名義,來做舊勢力的維護者。《現代評論》就是以這樣一些幫閑文人為骨幹創辦的,這批人,也就因此而被稱為現代評論派。其代表人物為胡適、陳西瀅、王世傑、唐有壬等,多為資產階級右翼文人。

現代評論派以自由主義為偽裝,實際有些人是同帝國主義、軍閥政府和國民黨右派相聯係。胡適是現代評論派的精神領

袖和主要撰稿人之一,陳西瀅、徐誌摩唐有壬也是主要撰稿人,同時,陳西瀅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