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商湯滅夏的經過(1)(2 / 3)

商湯滅夏,右相伊尹功不可沒。在商朝曆史上,伊尹的地位僅次於殷先公和商王,他的功績一直被後人稱頌。商湯和伊尹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對聖君名相。伊尹,在甲骨文中又稱伊,金文中稱為“伊小臣”,小臣是指伊尹的身份和地位,不是名字。伊尹原名伊摯,尹是官名。有的古書中還說伊尹名阿衡(又稱保衡),是不對的。阿衡是官名,商代稱當權的大官為阿衡。伊尹作了商湯的右相,執掌商的大權,故稱為阿衡。相傳伊尹是出生在伊水邊(有說在今河南伊川),長大後流落到有莘氏(一說在河南開封縣陳留鎮,一說在今山東曹縣北)。有莘氏姓姒,是夏禹後裔建立的一個諸侯國。伊尹到了有莘氏以後,在郊外耕種田地以自食。他是一個有抱負的人,雖然身處在田畝中,還是時時關心著政治形勢的變化。他想找到一個有作為的諸侯,消滅夏桀。他聽說有莘國君是一個賢良的諸侯,對平民和奴隸不像夏桀那樣暴虐,就想去勸其出兵。但他覺得不能貿然去接近有莘國君,於是就說自薦會烹飪,願為有莘國君效力。按照當時的製度,隻有做了有莘氏的奴隸,才能為有莘國君所用。伊尹自願淪為奴隸,來到有莘國君身邊當上了一名廚師。不久有莘國君發現他很有才幹,就升他為管理膳食的小頭目。他本想勸說有莘國君起來滅夏,但是一來有莘是個小國,二來有莘氏是和夏桀同姓,都是夏禹之後,因而暫時還不便勸說。

伊尹在有莘國做管理膳食的小頭目過程中,商與有莘氏經常往來。伊尹見湯是一個有德行、有作為的人,就想去投奔商。可是身為奴隸,自己沒有行動的自由,即使是偷跑出去也會被抓回來,輕則處罰,重則處死。而此時,夏桀的暴政引起周邊部落反叛,商湯最適合取而代之。胸懷大誌的商湯,求賢若渴,他派人到處調查,尋訪名人,發現伊尹是一個德才兼備的人才。商湯派使者到有莘氏部落希望求得伊尹到商,結果遭到拒絕。商湯幾經考慮,最終決定娶有莘氏的女兒為妻,附帶條件就是要伊尹做陪嫁奴隸。有莘氏為了攀得這門親事,忍痛割愛,派伊尹為“媵臣”跟隨有莘女嫁到商。所以古書中稱伊尹為“有莘氏媵臣”(《史記·殷本紀》)。“媵臣”就是陪嫁奴隸,這與商代以後的諸侯嫁女,派大夫陪送所稱的“媵臣”不同。到了商後,湯為更好地觀察、考驗伊尹的才能,依然讓他在廚房做事,伊尹每天精心烹調美味佳肴,並親自送到湯的餐桌上。他利用每天侍奉湯進食、給商湯送飯菜的機會,和商湯分析天下形勢,曆數夏桀的暴虐,勸湯蓄積力量滅夏桀,並提出滅夏計劃,湯發現伊尹的想法正符合自己的主張,是一個有才幹的人。因此伊尹得到商湯的信任,被破格免去奴隸的身份,被任命為“尹”,相當於右丞相。自此,伊摯被稱為“伊尹”。左相仲虺也見伊尹是一個賢才,兩人的政治主張也相同,也就一心和伊尹合作共同輔佐湯蓄集力量,準備滅夏。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在商湯滅夏過程中,伊尹起到了巨大作用。

後來伊尹又扶立外丙和仲壬,教誨太甲改過,不僅是一代的開國元勳,還是三代功臣。商朝建立後,伊尹又協助湯製定了各種典章製度,為政局的迅速穩定、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商湯建商後三十年死去,王位傳給他的長子太丁,太丁不久也死去,王位又相繼傳給他的弟弟外丙、仲壬,仲壬死後,由伊尹做主傳位給太丁的兒子太甲。太甲是商湯的孫子。太甲即位後,伊尹寫文章給太甲,教他如何做一個好的君主。告訴他如何分清是非,什麼樣的事情該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該做,都說得很清楚。另外,他還教育太甲按照祖先的規矩辦事,不能亂來。太甲讀了伊尹的文章,開始還認真照著去做,但過了兩年,他就忘乎所以,為所欲為,不再把伊尹放在眼裏。他完全破壞了祖先的法律,殘暴地統治人民。太甲的轉變讓伊尹很氣憤,便再三規勸,提醒他注意自己的行為,但太甲不予理會。伊尹就把太甲趕下台,並放逐到商湯的墓地桐宮(今天河南偃師市)。太甲被放逐期間,由伊尹代管國家大事。太甲被放逐到祖父墓地,每天看著商湯的墳墓——雖然是開國君主,商湯的墓地卻很樸素。守墓人聽說太甲因為不守祖訓被流放到這裏,就每天給他講商湯創業的故事,教育太甲要像祖父一樣。太甲深受感動,以祖父商湯為鏡,反省自己的行為,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先在桐宮附近從一點一滴做起。三年過去,伊尹通過太甲在桐宮的所作所為,確信太甲已經可以成為一個有為的君主了,就親自帶領文武大臣接回太甲,把政權交給他。太甲吸取教訓,遵守祖訓,按章辦事,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商朝從此開始繁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