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禮賢下士 積蓄力量
湯在經營商部過程中,十分注重任用德才兼備的人,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因此,湯的身邊聚集了一批有學識、有遠見的人。其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在商湯滅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過程中,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這是兩個身世和經曆完全不同的人。仲虺是個奴隸主,自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個奴隸,從他少年時代起就過著流浪生活,長大後成為廚師。他們都很有才幹,看見夏桀的暴虐、殘害人民、不關心生產、隻知淫樂,以致引起了人民的咒罵、諸侯的叛離,深知夏王朝的滅亡已為時不遠。他們認為要想解救人民的痛苦,隻有扶持一個有力的諸侯,推翻夏桀的統治才能辦得到。他們發現商的勢力是東方地區諸侯國中是最強大的,認為商湯是一個理想的諸侯,於是先後通過不同的途徑來到了商湯身邊。湯也是個識才之君,任用了二人為左右相,委以滅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協助湯滅了夏桀,又協助湯建立起了商王朝。
仲虺,又名中壘,是奚仲的第十二世孫,是繼奚仲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薛國國君。他輔佐成湯滅夏,建立商王朝,成為一代名相。仲虺24歲繼承薛國國君之位。他是一位極具才華與政治遠見的人物,居薛期間,仲虺發揚先祖的優良傳統,帶領薛地民眾著力改進生產工具,號召人們在各個村落的低窪地帶打井取水發展農業,他還倡導人們飼養牲畜,大力發展畜牧業。他設立農官,教人民用莊稼的秸稈飼養牲畜,用牲畜的糞便作為肥料來提高土地的肥力。仲虺還重視手工業的發展,當時銅器製造業、手工藝品製造業、皮革、釀酒、養蠶、織帛等都有一定的發展。在仲虺的帶領下,薛國成為一個經濟較為發達、實力較為強大的諸侯國。而此時的夏王朝已是江河日下,眾叛親離。仲虺高瞻遠矚,欣然加入商湯滅夏的行列中,他從薛帶了族人來到了商。
湯也早就聽說仲虺是個有才幹的人,正想前去相請,可是又有所顧慮,仲虺的祖輩們都是夏王朝的臣子,恐仲虺不願歸商助他滅夏。沒有料到夏桀自誅滅了有緡氏以後,引起了各地一些諸侯的不滿,不僅是與夏異姓的諸侯,就是與夏後氏同姓的諸侯也反目成仇,仲虺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來到了商。湯見到仲虺後非常高興,向仲旭請教治國之道。仲虺根據當時天下的形勢,分析夏桀如此下去,必然會自取滅亡,商將成為人心所向。他鼓勵商湯蓄集力量,先伐與商為敵的諸侯,削弱夏桀的勢力,然後滅夏建商。湯見仲虺是有用的人才,就任命其為左相,參與國政。
按照既定方針,商湯先後滅掉了葛、韋、顧、昆吾等國,對夏王朝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又連續攻滅了韋、顧、昆吾等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商湯滅夏,回師亳邑。諸侯都來朝賀,表示臣服。商湯隨之在景亳(今山東省曹縣)正式建立了商王朝。
商王朝建立後,夏朝的殘餘勢力仍然比較強大,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很多。商湯本人也深感自己以臣伐君,靠武力奪取天下,恐將來有人效仿自己而犯上作亂。仲虺作為商湯的重臣此時負起了應有的重任,他為了減少商王朝發展的阻力,安定人心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保持商王朝社會的長治久安,便以著名的《仲虺之誥》詔告天下。在詔告中,仲虺指出夏桀腐敗的一生以及夏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扼要地記述了商湯的優秀品德和成功的主要原因,確立了商朝的施政方針,為商朝以後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還懇切地告誡湯以及湯的子孫後代,應該如何立身、主政、用人等等。這對商王朝來說,具有深遠的影響。成湯悉心采納仲虺的意見,十分注重夏王朝覆滅的教訓,“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成湯任人唯賢的結果,換來了商王朝的強盛。而仲虺和伊尹等賢臣的曆史功績也流傳千古。作為商湯一代政治家,仲虺擁有自己的政治主張是其能夠成就偉業的重要原因。《仲虺之誥》便是其政治主張的重要體現。《墨子·非命上》也有載:“仲虺之告曰:我聞於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左傳·襄公三十年》:“《仲虺之誌》雲:‘亂者取之,亡者悔之’。”仲虺政治主張的核心是時刻提醒商湯注意吸取夏桀“暴其民意”以致亡國的教訓,采取“以寬民”的經濟政策。商湯接受仲虺等的建議,在位期間廣施仁政,深得民心,很快就發展了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成湯論功行賞,把仲虺重新封於薛,薛國便成為商王朝在東方的一個重要諸侯國。仲虺晚年由商朝都城回到封國。仲虺死後葬在先祖奚仲墓旁邊 ,後人稱為虺骨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