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 蔡倫的光榮與悲劇(2 / 2)

漢和帝死後,鄧後選了個出生才一百多天的殤帝繼位,但稱帝不久這位嬰兒皇帝就夭亡了。鄧後再立 13 歲皇侄劉祜繼位,即安帝。安帝履登大位的初期,鄧太後自己仍然把持朝政,蔡倫繼續受到重用,被封為“龍亭侯”。建光元年(121 年)鄧太後卒,安帝親政。蔡倫因為當初受竇後指使參與迫害安帝祖母宋貴人致死、剝奪劉慶的皇位繼承權而被審訊查辦。為免遭侮辱,蔡倫自盡而亡。

蔡倫的人生軌跡,後人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加以思考,倘僅從科學發明的方麵來看,發明、創新等等實在不是用嘴說說就可以奏效的,權力的支持,政府的關懷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素來,人們樂意把聰穎、勤奮和刻苦作為科學發明的首要因素,這一點不假。凡是取得一點成績的人,沒有一個是智商低下的,也沒有一個是懶惰的。蔡倫取得成績,與他沒有一門心思追求官位大有關係,因為隻有如此才會把時間和精力用於製造器物上,才有可能學習、改進生產技術。然而大的發明非有官方的支持不可。聰慧、勤奮等等隻能是取得成功的“通用件”。

蔡倫獲得支援的方式在我們看來是有低俗成分的。不過平心靜氣想一想,封建專製社會一個宦官獲得上層支援的方法,除了和掌握大權的統治者搞好關係外,實在不可能存在更好的方式。尤其,當權力持有者視科學技術為無物、為玩物的時候,要獲得支持更充滿無奈和辛酸。

屈指數一數曆史上的發明創造,出於為民眾生活便利的發明,有,但不多,特別在專製的環境下更是如此。發明的目的主要在於最高層,下傳到達官宦顯貴層次,傳來傳去,最後到老百姓那裏。既然發明者的命運,發明需要的資金和其他條件都由專製者決定,蔡倫們隻能取悅當權者。奴隸乃至奴才,都是統治者憑此製造的。

宦官是什麼?是宮廷的仆人,是皇帝的奴才,他們的發跡和沒落都與皇權有千絲萬縷的聯係,繞過皇權隨心所欲地自由發展根本不可能。

蔡倫投靠主子,目的可能很複雜,未必非要創造出一種新產品,但他體內蘊藏的發明家的素質便立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獲得了一定物質支持以後,創造、革新等等,便獲得了萌芽的機會。南朝範曄在《後漢書·宦者列傳》中稱“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漢代有些時候,科技有較大的發展,與侍弄科技的人得到“善其能”的讚譽有些關係。當然,蔡倫後來被封侯,不能看成與他的發明創造有根本的邏輯關係,是專製政權塑造的政治環境使然也說不定。蔡倫一生在內廷為官,身居列侯,位尊九卿,最後卻以慘死告終,這既是他個人的路向問題,也是社會環境使然。

科學創造無國界,但同時科學創造無法脫離政治,這已被人類發展史所證明。可是,為了獲得創新空間,用盡畸形的手段、施展渾身解數,“公事私辦”,無論如何也是社會的一種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