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德意誌的覺醒與普魯士的崛起 一、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興衰

德意誌民族與古代日耳曼人有著曆史淵源。在3000年前,古代日耳曼人就已定居在波羅的海沿岸及一些島嶼上。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南遷,逐漸生活在位於北海、波羅的海和阿爾卑斯山脈之間的歐洲心髒地區,由各日耳曼部落組成。起初,這些日耳曼部落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日德蘭半島、威悉河和奧得河之間的北德低地平原。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人中產生了部落聯盟。這些聯盟不僅摧毀了強大的羅馬帝國在萊茵河、美因河和多瑙河以北地區的統治,而且移居到萊茵河左岸以及萊茵河、美因河與多瑙河之間的地區。公元4世紀中葉,匈奴人西遷,引發亞、歐廣大地區的民族遷移浪潮。日耳曼人隨之湧入西羅馬帝國,並在公元476年結束了這一帝國的統治,在其境內建立起許多王國。

在日耳曼人諸王國中,以克洛維建立的法蘭克王國影響最大。而在法蘭克王國的列代國王中,又以卡洛林王朝的第二位國王查理大帝最重要。他經過長期征戰,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東到易北河和薩勒河、南起意大利北部、北至北海的大帝國,並且於公元800年在羅馬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但是,這一強大的帝國在查理大帝的繼任者統治時期出現了多次分裂。843年,查理大帝的三個孫子簽訂《凡爾登條約》,三分帝國。其中,德意誌人路易分得帝國東部地區,建立起東法蘭克王國。這一王國包括薩克森、法蘭克尼亞、巴伐利亞、士瓦本和圖林根等公國,是未來德意誌國家的核心地區。

911年,東法蘭克王國的最後一位卡洛林王朝君主路德維希去世後無嗣。東法蘭克王國各部落公爵推舉法蘭克公爵康拉德為國王。新的德意誌國家的曆史由此開始。但是,這一新王國從一開始就麵臨著不利於國家穩定的因素。首先,由於國王是由各部落公爵推舉產生的,部落首領的權力因此得到提升,並且出現了要求與國王共同統治王國的形勢。王權受到包括薩克森公爵、巴伐利亞公爵等在內的地方部落首領的挑戰。其次,在康拉德統治時期,德意誌王權受到匈牙利人等外來侵略威脅。康拉德的力量相對較弱,結果,到這位國王去世時,他在對外和對內的鬥爭中幾乎都沒有取得勝利。在邊境地區,匈牙利人的威脅依然存在;在內部,地方部落在抗爭中也獲得對王權的勝利。康拉德的權力隻能行使於自己的法蘭克尼亞部落範圍內。雖然康拉德國王的統治是失敗的,但他在臨終之前卻做了一件具有曆史意義的事。他說服自己的兄弟放棄繼承王位,並推舉自己的對手中最強大的薩克森公爵亨利為國王,因為隻有這位公爵才有能力使德意誌國家得到安寧和秩序。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被推選為德意誌國王。亨利一世吸取了前任國王的教訓,用實力說話,他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作為其對內加強王權和對外進行擴張的工具。對內,他先後以武力迫使士瓦本公爵和巴伐利亞公爵俯首稱臣,然後又對各部落采取懷柔籠絡政策,通過某些讓步換取他們的支持;對外,他通過戰爭先後占領了西法蘭克王國的洛林公國、易北河以東的勃蘭登堡等地,並最終擊敗了強大的匈牙利人,從而鞏固了他對整個德意誌王國的統治。

936年,亨利次子奧托登基成為新的德意誌國王,稱奧托一世。奧托一世一方麵繼承了亨利一世的對外擴張政策,另一方麵利用基督教會勢力對抗世俗貴族,加強自己在國內的統治。他將大片土地以及行政、司法權力等賜予教會,以此獲得教會支持他反對世俗封建主的獨立企圖,同時通過武力和聯姻的方式加強了王室與各部落公國的關係。在對外政策方麵,他將擴張重心置於意大利。他不僅占領了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底等地,擊敗了匈牙利人的入侵,而且於961年應羅馬教皇約翰十二世的請求,出兵鎮壓了羅馬貴族的反抗。962年,奧托一世仿效查理大帝,在羅馬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成為得到教皇宣誓效忠的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首領,其勢力可謂如日中天。從此,德意誌王國被冠以“德意誌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達8個世紀之久。此外,奧托一世還大力向東拓展,結果使帝國的勢力擴展到奧德河一線。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