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羅馬帝國”在德國曆史上被稱為“第一帝國”。在神聖羅馬帝國初期,統治者采取扶植教會壓製世俗封建主的政策,將國家管理大權從一心想擴大世襲領地的世俗領主手中轉到沒有血統繼承關係的教會主教們手中。教會由於大得其利而支持和服從皇帝,世俗大封建主勢力則受到抑製。皇權因此較為強大和鞏固。

但是,這一強大的帝國從最初起就孕育著對王權和國家統一不利的因素。第一,由於封建貴族的封地是世襲領地,封建領主們為了保護和擴大自己的既得權利,反對強有力的王權。第二,德意誌國家形成之初就確立了王權由選舉產生的傳統,王權實際上操縱在各部落公爵手中,國王或皇帝由選舉而不是繼承決定。結果是,各諸侯為了確保自己的相對獨立性,往往反對皇權過分強大。他們通常選舉中等勢力的諸侯為皇帝,以便加以操縱。於是,德國的皇帝成了“一個由諸侯們組成的共和國的終身主席”。第三,雖然教會在平衡世俗封建主的勢力方麵起過一定的作用,有利於加強王權。但是,在皇帝與教皇發生衝突的情況下,擁有雙重身份的領地主教(教會諸侯)就必須做出抉擇,而一旦他們偏向教皇,危害性比世俗封建主更大,因為他們擁有嚴密的教會組織的支持。第四,德國的政治發展從一開始就缺乏民族凝聚力,表現出一種非民族的特性。亨利一世開始的對外擴張以及奧托一世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都向人們表明,德國統治者繼承的是古羅馬帝國統治世界的思想。這種稱霸世界的野心一方麵使皇帝經常把注意力放在國外,無暇顧及國內事務,諸侯乘機加強自己的獨立地位,另一方麵則使得德國人難以形成強烈的民族意識。

到11世紀,上述因素開始起作用。勢力日盛的羅馬教會力圖擺脫世俗王權的控製,首先向德國王權提出了5挑戰。教皇格利高裏七世和皇帝亨利四世之間展開了爭奪教會最高領導權的鬥爭。鬥爭的結果是,皇帝失去了對主教職位的控製權。世俗諸侯則利用皇帝用兵意大利的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教會諸侯和世俗諸侯在反對皇權的基礎上日益接近。德意誌皇權因此衰落。1346年,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繼承皇位。他在諸侯們的壓力下,於1356年頒布“黃金詔書”,不僅正式確認了諸侯選舉皇帝的權利,而且承認諸侯在自己領地內的絕對君主權力。於是,在德國形成了一道很獨特的政治景觀:原先強大無比的神聖羅馬帝國成了眾多獨立邦國的鬆散結合體。

政治上的分裂

割據不利於德意誌民族國家的發展。1517年,德國出現馬丁·路德發起的宗教改革運動,旨在建立不受羅馬教會控製的德意誌民族教會,排除教皇對德國事務的幹涉,加強德國的皇權。然而,宗教改革的結果卻事與願違。德國分裂成了新基督教和舊天主教兩大集團。於是,德國在原先皇權、教會諸侯、世俗諸侯等對立因素的基礎上又新添了宗教分裂的因素。

1519年,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被推舉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稱查理五世。他自恃力量強大,試圖利用路德宗教改革在德國諸侯中造成的分裂局麵,以打擊新教諸侯為借口,消除諸侯分裂勢力,在德國加強中央集權。然而,就在查理五世即將取勝的關鍵時刻,利益受到威脅的德國新教和天主教諸侯們捐棄宗教前嫌,都起而反對查理五世,他們甚至不惜出賣帝國領土,與法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抗查理五世加強中央集權的努力。結果,在國內外反對勢力的聯合脅迫之下,查理五世最終放棄其中央集權計劃,並於1556年無奈退位。

17世紀初,皇帝魯道夫試圖利用新教諸侯和天主教諸侯之間的矛盾,通過限製新教來爭取天主教諸侯的支持,加強中央集權。結果,在德國境內形成了新教諸侯組成的“新教同盟”和天主教諸侯的“天主教同盟”相對抗的局麵。更重要的是,這時“新教同盟”與“天主教同盟”之間的鬥爭已經超出德國的範圍,表現出複雜深遠的國際背景。當時,“新教同盟”得到丹麥、瑞典等新教國家以及法國的支持。丹麥、瑞典不願看到天主教勢力深入新教控製的德意誌北部,更擔心出現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德國向北歐擴張。法國雖為天主教國家,卻不希望出現一個強大統一的德國,因而也站在“新教同盟”一邊反對德國的“天主教皇帝”。“天主教同盟”則得到德國皇帝、教皇和西班牙的支持。德國兩大宗教集團之間的鬥爭演變為歐洲兩大國際集團之間的對抗,並最終導致歐洲曆史上著名的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