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意識到英國會發動侵略戰爭。為了戰勝敵人,需要知己知彼。他經過多方麵分析研究,得出:變敵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即魏源歸納闡述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於是林則徐組織翻譯班子,把外國人講述中國的言論翻譯成《華事夷言》,作為當時中國官吏的一種“參考消息”;為了解外國的軍事、政治、經濟情報,將英商主辦的《廣州周報》譯成《澳門新聞報》;為了解西方的地理、曆史、政治,又組織翻譯了英國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編為《四洲誌》,這是我國近代第一部比較係統介紹西方地理的書;還翻譯瑞士法學家瓦特爾的《國際法》。
在軍事方麵,著手加強和改善沿海一帶的防禦力量。林則徐的海防加固,重點放在虎門。這項龐大的海防工程大約需要白銀八萬六千兩。而道光帝又是曆史上最小氣的一個皇帝,所以林則徐讓行商們自願捐銀十萬兩,即虎門海防沒花朝廷一兩銀子。同時,相信“民心可用”的林則徐,招募五千多漁民編成水勇。
在1839年9月,義律帶領五隻英船來到九龍,派一隻小船投遞稟書,要求供應淡水和生活必需品,並將一張告白送交當地群眾,央求他們不要在水裏投毒。但是當地官員拒絕接受稟帖。義律揚言:下午兩點半,如果還沒有得到肯定的答複,他將擊沉任何在他麵前出現的中國船隻!最終雙方發生衝突,結果據林則徐奏稱:九龍之戰,清軍戰死兩人,受傷四人,師船稍有損失;擊翻英船一艘,擊斃英人至少十七名。
11月3日,清英第二次衝突,史稱穿鼻之戰。此次是由於英國的船隻“皇家薩克遜”號私自具結入關貿易,受到義律所率領的英國兵船“窩拉疑”號和“海阿新”號兵艦的阻攔,“窩拉疑”號向“皇家薩克遜”號轟了一炮,義律也站在船頭勒令薩克遜船長回返,這可憐的船長沒有辦法,隻好遵命回轉,就在此時,天朝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領的二十九隻水師巡船過來了,他想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關天培船上掛有一麵紅旗,此乃水師提督出巡的儀幟,而英國海軍的遊戲規則,乃是無事掛白旗,開戰才掛紅旗的,所以英國人感覺到奇怪,天朝方麵怎麼一言不發就跟我們開戰呢?英國方麵不敢遲疑,不由分說就先開了炮。結果,清軍予以猛烈地還擊,雙方都各有損失。在此次衝突之後,中英雙方又在官湧有六次衝突。
而以上這些衝突成為英國發動大規模戰爭前的熱身運動,但對於林則徐而言,則促使他進一步加強準備。林則徐專門從外國買來兩百多門新式大炮配置在海口炮台上。為了改進軍事技術,又搜集並組織了大炮瞄準法、戰船圖書等資料。
(四)戰爭襲來
當英國一切都準備妥當之後,隨即挑起戰爭。
1840年2月,英國政府任命曾任印度總督、英國好望角艦隊總司令官的喬治·懿律和駐華商務監督查理·義律為正副全權代表,並任命懿律為侵華英軍司令。同天,巴麥尊外相向兩位公使發出了他的第一號秘密訓令。同時附有《巴麥尊致海軍總密函》《巴麥尊致清朝皇帝欽命宰相書的副本》(一式三份)、《條約草案》等三個附件。1840年3月19日,英國下院議員正式得知政府準備征華的消息。4月,英國政府組成了一支包括由五百四十門大炮裝備的四十八艘艦船和四千名士兵在內的所謂的“東方遠征軍”。英國政府給他們的指示是:第一步封鎖珠江口,然後占據舟山群島,再北上天津,脅迫清政府接受賠償煙款、割讓島嶼、開埠通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等條件。如果得不到滿意的答複,就進一步擴大侵略戰爭。
戰爭降臨到了無辜的、愛好和平的中國人頭上,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