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1 / 2)

第十章 永不消失的“大國夢”:二戰結束以來的法國 二、力圖充當僅次於超級大國的大國

如果說在戴高樂擔任第五共和國總統時期,法國敢於對美國說“不”令人印象深刻的話,那麼,同樣使人印象深刻的是,此期的法國還竭力以二流國家的實力在國際事務中扮演一流大國的角色。更有甚者,在戴高樂再度退出政壇之後,他所確立的這種外交傳統或角色定位在此後的法國始終繼續得到其來自各派的繼任者的繼承和認同。換言之,不管是誰擔任總統,法國的“大國夢”都依然在延續。

從1969年6月到80年代初蓬皮杜、吉斯卡爾-德斯坦相繼主政愛麗舍宮時,法國對美國的激烈對抗政策雖有所緩和,但仍力圖保持自己對兩大超級大國的獨立性,並充分利用法國處於東西南北各種集團和國家的交叉點上的有利地位,使法國繼續充當“僅次於超級大國的大國”。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無論是密特朗還是希拉克執掌總統大權,法國對自己的國際角色的定位依然如故。對此,法國強大的近鄰德國(東西德統一後更是如此)的一些人揶揄道:法國人是“持二等車票,卻想坐頭等車廂”。

當作為社會黨領袖的密特朗在20世紀80年代初首次入主愛麗舍宮時,其社會經濟政策一度與那些右翼的前任大相徑庭,然而,他的對外政策卻依舊與他們基本相同。密特朗上台伊始就再三強調大國外交的連續性,並在對美關係中繼續保持既結盟又獨立的立場。為此,他多次聲明,法國將忠於整個聯盟,並繼續履行它在北大西洋聯盟內承擔的義務。不過,他同時也一再強調,法國絕不再回到北約的軍事一體化體係中去。相對而言,密特朗第一屆任期的前期,較為注重鞏固同美國的聯盟關係。

但在其中後期,則更為側重顯示對美的獨立姿態。

密特朗於1988年蟬聯總統後不久,由於國際形勢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遂使90年代的法國外交麵臨嚴峻的挑戰。具體而言,隨著雅爾塔格局瓦解和蘇聯解體,歐洲的秩序發生了劇烈的變化,這無疑給法國提供了進一步發揮大國作用的機會。然而,劇變後歐洲力量的嚴重失衡,也給法國的大國地位帶來負麵影響。例如,蘇聯的解體不僅使法國失去借蘇抗美的資本,而且還使其痛失聯蘇製德的這張牌。而東西德竟然如此迅速地得到統一,則更使法國對自己的西歐盟主地位憂心忡忡。

麵對後冷戰時代讓法國喜憂參半,或更確切地說憂大於喜的國際局勢,密特朗不得不對法國的外交政策有所調整。為了找到一條在法國的實力與地位相對削弱的新形勢下適合法國發揮大國作用的途徑,密特朗在對外領域作出的重大抉擇有二。其第一項重大抉擇是深化西歐聯合,加快建立歐洲政治聯盟、經濟貨幣聯盟以及在西歐聯盟框架內推進西歐共同防務。在密特朗的大力推動下,歐共體於1991年底通過了建立歐洲聯盟的馬斯特裏赫特條約,規定最遲在1992年以前建成實現歐洲統一大市場、歐洲單一貨幣和共同外交安全政策的歐洲聯盟。

密特朗之所以熱衷於將歐共體推向一個朝著經濟、政治、外交、安全等多種職能兼備的聯合體發展的新階段,其用意主要在於“抗美”與“防德”。前者指借助歐共體整體合力同美國爭奪歐洲事務的主導權,以最終實現由法國占主導地位的“歐洲人的歐洲”的夙願;後者指的是借助歐洲聯盟的經濟、政治一體化和共同防務的綜合機製來掣肘統一後國力大增的德國,防止其向東擴大勢力並進而稱霸歐洲。至於他的第二項重大抉擇,則是在國際舞台上大肆充當“民主”衛士,竭力推行“人權外交”。這一點在此期的對華政策中表現尤其突出。此外,密特朗為擴大法國的國際影響,還試圖讓法國充當國際憲兵。由此,法國一度成為向聯合國提供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盡管密特朗為貫徹自己的外交抉擇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卻連遭挫折。如在法德製約與反製約的鬥爭中,德國明顯占了上風;法國在同美國爭奪歐洲安全主導權方麵顯得力不從心;因充當“民主”衛士,大搞“人權”外交,法國與中國等國家的關係極度惡化。而在法國經濟持續不景氣的情況下耗費巨資向聯合國提供大批維和部隊,則更是在國內引來一片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