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圍雍氏五月
【原典】
楚圍雍氏五月①,韓令使者求救於秦,冠蓋相望也,秦師不下崤。韓又令尚靳使秦②,謂秦王曰:“韓之於秦也,居為隱蔽,出為雁行。今韓已病矣,秦師不下崤,臣聞之,唇揭者其齒寒,願大王之熟計之。”
【注釋】
①雍氏:地名,韓邑,在今河南禹州東北。
②尚靳:人名,韓國大臣。
【譯文】
楚國圍困雍氏已經五個月了,韓國派使者去秦國求救,派去的使者的車輛絡繹不絕,相互能夠望見出使的車蓋,而秦軍就是沒有東出崤山援韓。韓國又派尚靳出使秦國,對秦王說:“韓國對秦國來說,平時是秦國的屏障,作戰時就像大雁一樣列隊前行。現在韓國遇到危難,秦軍卻不下崤山援助。我聽說,掀起罪臣,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希望大王仔細考慮一下。”
【原典】
宣太後曰:“使者來者眾矣,獨尚子之言是。”召尚子入。宣太後謂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支也;盡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韓,兵不眾,糧不多,則不足以救韓。夫救韓之危,日費千金,獨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譯文】
宣太後說:“韓國的使者來了很多,隻有尚靳的話說得對。”於是召見尚靳。宣太後對尚靳說:“我侍奉先王的時候,先王把他的大腿壓在我身上,我感到疲困不能支撐;但他把身子全壓在我身上,我就感受不到他有多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對我有好處。現在援救韓國,如果兵力不足,糧食不多就不夠用來援救韓國。解救韓國的危難,每天要耗費千金,難道就不能稍微給我一點好處嗎?”
【原典】
尚靳歸報韓王,韓王遣張翠①。張翠稱病,日行一縣。張翠至,甘茂曰:“韓急矣?先生病而來。”張翠曰:“韓未急也,且急矣。”甘茂曰:“秦重國知王也,韓之急緩莫不知②。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張翠曰:“韓急,則折而入於楚矣,臣安敢來?”甘茂曰:“先生毋複言也。”
【注釋】
①張翠:人名,韓國大臣。
②知:通“智”。
【譯文】
尚靳送回書信報告韓王,韓王派張翠出使秦國。張翠稱有病,每天隻緩行一縣之內的路程。他到了秦國,甘茂說:“韓國形勢緊急嗎?先生竟抱病而來。”張翠說:“韓國還不緊急,而是將要緊急了。”甘茂說:“秦國是強大的國家並且有明智的君主,韓國形勢緊急不緊急,沒有不知道的。現在先生說不緊急,可以嗎?”張翠說:“韓國如果緊急的話,就會轉而投靠楚國,我還敢來嗎?”甘茂說:“先生不要再說了。”
【原典】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師,故敢扞楚。今雍氏圍而秦師不下崤,是無韓也。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國南合於楚。楚、韓為一,魏氏不敢不聽,是楚以三國謀秦也。如此則伐秦之形成矣。不識坐而待伐,孰與伐人之利?”秦王曰:“善。”果下師於崤以救韓。
【譯文】
甘茂入朝進諫秦王說:“公仲在韓國掌握政權,並能得到秦國軍隊的支持,所以才敢於對抗楚國。現在雍氏被楚國困圍,而秦軍不出崤山支援,這樣就會失掉韓國。況且公仲低頭憂悶而不上朝,公叔勢必會向南與楚國聯合,若楚、韓兩國合而為一,魏國不敢不聽從,這樣楚國就可以用楚、韓、魏三國的力量去謀取秦國。果真這樣,攻打秦國的形勢就形成了。我不知是坐等被人進攻有利呢,還是進攻別人有利呢?”秦王說:“好。”於是派兵東出崤山,前去援救韓國。
楚圍雍氏
【原典】
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①,秦為發使公孫昧入韓②。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對曰:“秦王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藍田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矣。”
【注釋】
①冷向:人名,秦國大臣。
②公孫昧:人名,秦國大臣。
【譯文】
楚國圍困雍氏,韓國派冷向去秦國請求救兵,秦國為此派公孫昧來到韓國。公仲說:“您認為秦國將會出兵救韓呢?還是不出兵救韓呢?”公孫昧回答說:“秦王說了,一路軍出兵由南鄭攻楚,一路軍出兵由藍田經商洛攻楚,又一路軍出兵至三川等您,恐怕不會與韓國真正會合了。”
【原典】
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狀陽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經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於公相支也。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臣甚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①,甘茂與昭魚遇於境,其言曰收璽,其實類有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