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韓策一(1 / 3)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

【原典】

申子請仕其從兄官,昭侯不許也,申子有怨色。昭侯曰:“非所學於子者也。聽子之謁而廢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術而廢子之謁乎?子嚐教寡人,循功勞,視次第。今有所求,此我將奚聽乎?”申子乃辟舍請罪曰:“君真其人也!”

【譯文】

韓相國申不害為他的堂兄向韓昭侯求官做,韓昭侯沒有答應,申不害露出不高興的神情,韓昭侯說:“我這不是從您那兒學的嗎?我是答應您的要求廢棄您執法的主張呢?還是實行您的主張而不答應您的要求呢?您曾教我,根據功勞的大小授予不同的獎賞,根據能力的強弱委任不同的官職。現在您有所求,這將使我無所適從了。”申不害於是離席請罪說:“您真是人們理想的好國君啊!”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

【原典】

蘇秦為楚合從說韓王曰①:“韓北有鞏、洛、成皋之固②,西有宜陽、常阪之塞③,東有宛、穰、洧水④,南有陘山,地方千裏,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黍⑤,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百射,百發不暇止,遠者達胸,近者掩心。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谿、墨陽、合伯⑥。鄧師、宛馮、龍淵、太阿⑦,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甲、鞮鍪、革抉、<口夭>芮⑧,無不畢具。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⑨,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夫以韓之勁與大王之賢,乃欲西麵事秦,稱東藩,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為天下笑,無過此者矣。是故願大王之熟計之也。

【注釋】

①韓王:即韓宣王。

②鞏:地名,周地,在今河南鞏縣西南。洛:水名,在周國境內。

③常阪:山名,指商山,在今陝西商州東南。

④宛:地名,在今河南南陽。穰:地名,在今河南鄧縣東南。洧水:水名,源出今河南登封北陽城山,至商水流入潁河。

⑤谿子、少府時力、距黍:皆弓名。

⑥冥山:山名,即今石城山,在今河南信陽東南。棠谿:地名,韓邑,在今河南西平西。墨陽:地名,韓邑,在今河南淅川北。合伯:地名,韓邑,在今河南西平西。

⑦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劍名。

⑧鞮鍪(dīmóu):頭盔。革抉:革製的拔指,射箭時套在拇指上用以鉤弦。<口夭>(fá):即盾牌。芮:係盾牌的繩子。

⑨蹠(zhí):踏。

【譯文】

蘇秦為楚國組織合縱聯盟遊說韓王說:“韓國北麵有鞏地、洛水、成皋這樣險固的邊城,西麵有宜陽、常阪那樣險要的邊塞,東麵有宛地、穰地、淆水,南麵有陘山,土地方圓千裏,精兵數十萬。天下的強弓硬弩都出產在韓國。像谿子、少府時力、距黍這些良弓,都能使箭射出六百步之外。韓國的士兵抬腳踏射,能發射百箭而不間斷。對遠處的地熱可以射中他的胸膛,近處的可以射穿他的心髒。韓國士兵的劍戟都出產於冥山、棠谿、墨陽、合伯等地。而鄧師、宛馮、龍淵、太阿這樣的寶劍,都能夠在陸地上斬斷牛馬,在水中擊殺鴻雁,在戰場上無堅不摧,堅固的鎧甲、頭盔、革製的拔指和盾牌,這些東西韓國無不俱備。依靠韓國士兵的勇敢,披上堅固的鎧甲,腳踏強勁的大弩,佩帶鋒利的寶劍,一人可以抵擋一百人,那是根本不必說的。憑韓國的強大和大王的賢明,竟然要向西討好秦國,做他東麵的屬國,為秦王修築行宮,接受秦國的禮儀製度,春秋供奉祭品。拱手臣服,使國家蒙受羞辱並被天下人人恥笑,沒有比這更糟的事了。因此希望大王能仔細考慮。

【原典】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陽、成皋。今茲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與之,即無地以給之;不與,則棄前功而後更受其禍。且夫大王之地有盡,而秦之求無已。夫以有盡之地而逆無已之求,此所謂市怨而買禍者也,不戰而地已削矣。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今大王西麵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於牛後乎?夫以大王之賢,挾強韓之兵,而有牛後之名,臣竊為大王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