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到府,乃移書四郡屬城長吏,令各保其疆界,明立部伍,其從化平民,悉令屯居。乃分內諸將,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候其穀稼將熟,輒縱兵芟刈,使無遺種。舊穀既盡,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無所入,於是山民饑窮,漸出降首。恪乃複敕下曰:“山民去惡從化,皆當撫慰,徙出外縣,不得嫌疑,有所執拘。”臼陽長胡伉得降民周遺,遺舊惡民,困迫暫出,內圖叛逆,伉縛送言府。恪以伉違教,遂斬以徇,以狀表上。民聞伉坐執人被戮,知官惟欲出之而已,於是老幼相攜而出,歲期,人數皆如本規。恪自領萬人,餘分給諸將。
【釋譯】
諸葛恪,字元遜,諸葛瑾的大兒子,從小就有名。二十歲時官拜騎都尉,與顧譚、張休等隨侍太子孫登講習六藝,為太子的賓友。從中庶子轉升為左輔都尉。
諸葛恪父親諸葛瑾麵長,有一次,孫權在大會群臣時,讓人牽來一頭驢,在驢臉上貼了一條標簽,上寫“諸葛子瑜”四字。諸葛恪跪下說:“請賜筆增寫兩字。”孫權給他一支筆。諸葛恪在下麵續寫了“之驢”兩字。眾人都哈哈大笑,孫權就把驢賞給諸葛恪。又一天,去謁見孫權,孫權問諸葛恪說:“你父親與叔父哪個更高明些?”諸葛恪回答說:“父親高明。”孫權問為什麼。諸葛恪回答說:“父親知道該為誰做事,叔父卻不知道,因此算起來是父親賢明些。”孫權又大笑起來。讓諸葛恪負責斟酒勸飲,斟到張昭麵前,此時,張昭已有些醉意,不肯再飲,並對諸葛恪說:“這不是敬老的禮節。”孫權對諸葛恪說:“你若能讓張公理屈詞窮,他才能喝下這杯酒。”於是,諸葛恪就反駁張昭說:“從前,薑尚九十歲時,仍執旗持鉞,沒有告老。如今,行兵征戰,將軍在後,飲酒吃飯,將軍在前,怎能說不敬老呢?”張昭無言以對,於是,喝幹了杯裏的酒。後來,蜀國使者來到,群臣都參與會見,孫權對來使說:“諸葛恪乃你家丞相之侄,特別愛馬,請回去告訴你家丞相,為他弄些好馬來。”諸葛恪為此向孫權拜謝,孫權說:“馬還未到手怎麼就道謝呢?”諸葛恪回答說:“蜀國就是陛下在外養馬的馬圈,今詔命下達,好馬一定會送來,怎敢不拜謝?”諸葛恪的才思敏捷,都像這類。孫權覺得他很不平常,便以政事來檢驗,命他代理節度一職。節度掌管軍營糧草,文書煩瑣,諸葛恪不喜歡。
諸葛恪認為丹楊山勢險峻,山民大都強勁。雖然以前發兵征討,隻是得到邊緣縣分的平民,許多身在深山的人,不能全部捉住。就多次請求出任丹楊的長官,並保證說三年就可以得到士卒四萬人。而眾人則認為,丹楊郡地險民悍,與吳郡、會稽、新都、鄱陽四郡相接,方圓數千裏,山穀重重,住在偏僻深山裏的人,沒有進過城鎮,也不知官吏,拿著武器在野外,最後老死林中。因作惡而逃亡的人,也都聚在一起東奔西竄。山裏出產銅鐵,他們自己鑄造鎧甲兵器。那裏的習俗尚武,演習對陣,推崇勇力,他們登山越嶺,穿越叢林,就像魚遊江河、猿猴攀樹那樣自如。他們經常窺伺時機,出山搶掠,官府往往出動兵馬征伐,尋找他們的藏身之處。打仗時,這些人蜂擁而來,打敗了如鳥獸樣四散逃竄。自前代以來,一直未能製服。諸葛恪之父諸葛瑾聽說後,也認為事情不會成功,歎息說:“諸葛恪不能興旺我家,卻可能遭滅族之禍。”諸葛恪則極力陳述他一定能成功的理由,孫權任命諸葛恪為撫越將軍,兼丹楊太守,又授給他手執棨戟的儀仗騎兵三百人。授命儀式完畢後,讓諸葛恪備好儀仗,擂鼓吹號,前呼後擁地回到家裏。那年他三十二歲。
諸葛恪到達郡府後,就給相鄰四郡及所屬各縣長發布公文,命其各自守衛所轄疆界,明確設立兵營製,對服從教化的百姓,要將他們聚集到一起居住。同時,又分置將領,部署士兵於山險要害處駐紮,隻管修築防禦設施,不許交戰,莊稼成熟時,就出兵收割,連種子都不留下來。山民儲備的糧穀吃完,新種的田地又沒有收成,山外的百姓又都被管理起來,從他們那裏得不到一點收入,山民們必然饑餓窮困,漸漸地就會出山投降。諸葛恪還告誡下屬說:“山民改變惡習,服從教化,應當撫慰,把他們遷居到平原,不許嫌棄猜疑,甚至拘禁。”臼陽縣長胡伉得到降民周遺,周遺本是個作惡多端的人,因無法生活才被迫出山的,內心仍打算反叛,胡伉就把他綁送到郡府。諸葛恪認為胡伉違反政令,就將其斬首示眾,並上奏朝廷。山民聽說胡伉因捉人而獲罪被殺,知道官方不過是要他們出山而已,於是,就扶老攜幼地紛紛出山。過了一年,得到的山民數量和諸葛恪原來估計的一樣。諸葛恪自己隻統領一萬人,其餘的都分配給眾將。
【人物解讀】
諸葛恪(公元203~253年),諸葛恪是諸葛瑾的長子,從小就以才思敏捷、善於應對著稱,曾任丹陽太守,為吳國征得大量兵源。孫亮繼位後,諸葛恪掌握了吳國大權,率軍抵擋了魏國三路進攻,在東興大勝魏軍。此後,諸葛恪開始輕敵,率大軍伐魏,圍攻新城不下,士卒因疾病死傷慘重,回軍後為掩飾過失,更加獨斷專權。不久,諸葛恪被孫峻聯合吳主孫亮設計殺害,被夷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