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吳書(13)(2 / 2)

【世人對其評價】

陳壽《三國誌》:“諸葛恪才氣幹略,邦人所稱,然驕且吝,周公無觀,況在於恪?矜己陵人,能無敗乎!若躬行所與及弟融之書,則悔吝不至,何尤禍之有哉?”

諸葛亮:“恪性疏,今使典主糧穀,糧穀軍之要最,仆雖在遠,竊用不安。”

孫休:“恪盛夏出軍,士卒傷損,無尺寸之功,不可謂能;受讬孤之任,死於豎子之手,不可謂智。”

孫權:“藍田生玉,真不虛也。”

諸葛謹:“恪不大興吾家,將大赤吾族也。”

孫盛:“恪與胤親厚,約等疏,非常大事,勢應示胤,共謀安危。然恪性強梁,加素侮峻,自不信,故入,豈胤微勸,便為之冒禍乎?”

胡綜:“英才卓越,超逾倫匹,則諸葛恪。”

臧均:“恪素性剛愎,矜己陵人,不能敬守神器,穆靜邦內,興功暴師,未期三出,虛耗士民,空竭府藏,專擅國憲,廢易由意,假刑劫眾,大小屏息。”

虞溥:“恪少有才名,發藻岐嶷,辯論應機,莫與為對。”

童謠:“諸葛恪,蘆葦單衣篾鉤落,於何相求成子閣。”

卷六十五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華核

華核

【原典】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也。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

蜀為魏所並,核詣宮門發表曰:“間聞賊眾蟻聚向西境,西境艱險,謂當無虞。定聞抗表至,成都不守,臣主播越,社稷傾覆。昔衛為翟所滅而桓公存之,今道裏長遠,不可救振,失委附之土,棄貢獻之國,臣以草芥,竊懷不寧。陛下聖仁,恩澤遠撫,卒聞如此,必垂哀悼。臣不勝仲悵之情,謹拜表以聞。”

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寶鼎二年,皓更營新宮,製度弘廣,飾以珠玉,所費甚多。是時盛夏興工,農守並廢,核上疏諫曰:“臣聞漢文之世,九州晏然,秦民喜去慘毒之苛政,歸劉氏之寬仁,省役約法,與之更始,分王子弟以藩漢室,當此之時,皆以為泰山之安,無窮之基也。至於賈誼,獨以為可痛哭及流涕者三,可為長歎息者六,乃曰當今之勢何異抱火於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然而謂之安。其後變亂,皆如其言。臣雖下愚,不識大倫,竊以曩時之事,揆今之勢。”

【釋譯】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早時任上虞縣尉、典農都尉,因有才學,被調進京任秘府郎,升任中書丞。

蜀國被曹魏吞並後,華核至宮門呈上表章,說:“近來,聽說魏軍螞蟻般地聚向西蜀邊境,蜀國邊境地勢險要,防守應沒有憂慮。直到陸抗的表章送到,才知成都淪陷,君臣被遷徙,蜀國滅亡了。從前,衛國被翟人所滅,而齊桓公又使其複國。如今蜀國山高路遠,不可能去挽救興複,我們失去了依附於我國的土地,丟失了貢獻物產的國家。臣雖如草芥,卻也內心不安。陛下聖賢仁德,恩澤撫慰遠方,突然聽到這個消息,也一定有哀悼之情。臣不勝惆悵,謹此叩拜,呈表稟報。”

孫皓即位後,華核被封為徐陵亭侯。寶鼎二年,孫皓又營建規模宏大的宮殿,用珠玉裝飾,花費很多。此時,正值盛夏時節施工,農業生產和邊防守備同時荒廢,華核上書勸諫說:“臣聽說漢文帝時,天下安定,經曆過秦朝統治的百姓,為苛政被去除而欣喜,承受漢王朝寬厚仁慈的施予,漢朝減省勞役,精簡法律,與百姓同處一個新的時代,同時,又分封子弟為王以屏衛皇室。當時,大家都認為漢朝已安穩如山,基業將永久相傳。獨有賈誼認為當時有三項政治問題嚴重得足以令人頓足流涕,有六項令人歎息不已,並且又總結說,當前之勢如把火種放在一堆幹柴下,而自己置身其上睡覺,大火未燃就以為是平安。再以後發生的一切,都如他先前所說。臣雖愚昧,不懂大道理,隻是私下用曆史事實來推考今天的局勢罷了。”

【人物解讀】

華核,生卒年不詳,始為上虞尉、典農都尉,以擅長文學入為秘府郎,遷中書丞。孫皓即位,封徐陵亭侯。他曾上書過百,內容包括陳說利害、薦舉良能等。

【世人對其評價】

陳壽《三國誌》:“核前後陳便宜,及貢薦良能,解釋罪過,書百餘上,皆有補益。”“華核文賦之才,有過於韋曜,而典誥不及也。予觀核數獻良規,期於自盡,庶幾忠臣矣。然處無妄之世而有名位,強死其理,得免為幸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