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二章 女性觀研究狀況述評
嚴格說來,“女性觀研究狀況述評”應當表述為“女性研究狀況述評”。為什麼這樣說呢?總結曆來有關女性的著述,有從曆史學角度出發的,有從其他角度出發的———如倫理學、人口學、社會學、政治學等,還沒有一部著述或文章是從思想史角度係統研究女性觀念的。但是,各種範式的女性研究,特別是女性史的研究對女性觀的研究有著涵蓋意義及重要的借鑒作用,因此本章的述評,還需要從這裏說起。
一、國內女性研究回顧
1.古代的女性研究
早期的編年體史書,主要內容無非是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生活中的大事,個人生平不是其記述的主體。到司馬遷的《史記》首創紀傳體述史方法之後,個人活動才開始成為曆史記述的主體,但是從《史記》到《漢書》,記載女性都是皇室範圍內的,直到範曄修《後漢書》創立《列女傳》,才給予皇室以外的女性一點位置。
範曄在《後漢書·列女傳序》中說:“《詩》、《書》之言女德尚矣。若夫賢妃助國君之政,哲婦隆家人之道,高士弘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則其徽美未殊也,而世典鹹漏焉。故自中興以後,綜成其事,述為《列女篇》。”其後修史者,雖未必具備範曄的見解,卻都因循其例作《列女傳》。女性終於在正史中得到一點可憐的位置,盡管這隻是少數男性的恩賜。但即使是史識如範曄者,在所列女性中除了像曹娥這樣的未婚女性外,凡已婚者一律冠以某某妻;即使以蔡文姬之名氣,也不得不冠以陳留董祀妻,仍然是一個男性主體的曆史麵貌。而且隨著社會理教觀念的變化,到元明以後,列女傳則更頗有烈女傳之味道了,充斥著為保持所謂的貞操或節烈而毀容、割耳、割鼻、斷手、斷臂、自焚、自縊、投水、投崖、投火、吞金等讓人看了觸目驚心的事例,漸漸成為“女戒”之書。其實考察列女傳的緣起,“(劉)向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采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可見,列女傳的主要目的是警戒世人垂範後代,且重點警戒最高統治者。
這種情況到明清時代也未曾出現很大的變化,與前期有所不同的是,女性開始成為正史之外的野史筆記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翻開一看,這裏麵有關女性的記述中,除去相關的異聞奇事之外,名妓占了相當的比例,如東南平倭的過程中出現的名妓王翠翹,晚明時的李香、顧橫波、柳如是、董小宛等人。但這終究不是女權主義者所寫的女性史。這種情況到晚清似乎又得以重演。直至清末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新式教育才推動女性史發生了一些變化,但是大多數人的觀念還停留在傳統之中。例如清末樸學家俞曲園,他不僅考證曆代女性人物,且通過對女性詩文著作的推介,表現其尊重女性的態度,不過這仍然是出於男性的欣賞角度,並不能算作真正的女性研究。
2.二十世紀初期的女性研究
近代明清史研究的奠基人孟森,也是近代女性史研究的開創者。孟森自1914年發表《心史史料》第1冊,其後於明清兩代事案人物多有專門論述,其中尤其引人注意者恰為女性,如董小宛、顧橫波、香妃、顧太清、孔四貞五人。孟森對這五位女性的考實釋疑,都“具有時代人事的重要意義”。
1919年的新文化運動引發了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和社會革命,在曆史學界和社會學界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人們關注的焦點不再僅僅局限於社會政治製度、思想文化等方麵,同時在研究社會的弱勢群體———女性方麵投注了極大的關懷,發表了一係列有關女性問題的論文,出版了一係列有深遠影響的女性著作,形成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就當時所發表的研究性論文而言,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內容豐富而龐雜。在發表的論文中,就筆者目力所及,按照所論述問題與女性的關係的遠近,可以將其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直接與女性有關的,二是間接牽扯到女性的。其中,直接與女性有關的論文涉及到女性解放問題、女性教育問題、女性生活問題、女性參政問題、女性生育健康問題、女性社交問題、女性與男性的關係問題、女性戀愛問題、女性的婚姻問題、女性的離婚問題、女性的貞操問題、女性的道德問題、女性的心理問題等;間接牽扯到女性的論文涉及到了家庭問題、對兒童及成年人的性教育問題、獨身問題、兒童公育的問題、娼妓婢女的問題、剪發問題等。既體現了研究者的蓬勃熱情和開闊視野,又為以後的女性研究確立了基本的研究框架,打下了堅實的研究基礎。
第二,參加討論的人員層麵廣泛。這些文章的作者有大名鼎鼎如胡適、李達、陳獨秀、沈雁冰、周建人、周作人、惲代英、邵力子、羅家倫者,也有我們不太熟知的一些人,例如馮飛、曾琦、劉爽、呂一鳴、王警濤、李光業、朱洪等。可以看到,關注女性問題在當時已經成為一股不小的潮流。
第三,翻譯、介紹了許多西方及日本學者在女性研究方麵的論著及主要觀點。西方學者如倍倍爾的《婦女與社會主義》;基爾曼夫人的《婦女與經濟》;叔本華的《婦女論》;巴霍芬的《母權論》;愛倫凱女士的《母性的複興》;福綏特女士的《婦女參政權》和《結婚與兩性問題》;洛斯的《變動的中國》;喬治的《婦女與明天》;卡朋特的《愛與死》、《愛的成年》、《戀愛成熟期》和《自由社會的男女關係》;柏爾遜夫人的《家庭》;諾爾陶的《愛的權利》;惠爾斯的《社會主義與家庭》;格蘭特·艾倫的《婦女問題宣言》;恩格爾的《家庭的起源》;愛爾華德的《近代的家庭問題》;韋斯特·馬克的《道德觀念之起源與發展》;摩爾根的《古代社會》;須林娜的《婦人和勞動》;陶侃德夫人的《被需要的婦人》等。日本學者如宮本英雄的《論寡婦再嫁》、賀川豐彥的《戀愛之力》和《告戀愛的人們》、輿謝野晶子的《貞操論》、半田莊太郎的《戀愛與文化》、伊藤野枝的《貞操觀念的變遷和經濟價值》、廚川白村的《近代的戀愛觀》、帆足理一郎的《新時代之新貞操論》、山川菊榮的《紳士閥與婦女解放》等,提高了中國女性研究者的理論水平,豐富了中國女性研究者的視角。
第四,介紹了西方與日本的婦女運動的發展和經驗以及中國婦女運動的概況。例如介紹了當時女權較為發達的國家如美國、瑞典、英國、德國、丹麥、挪威、加拿大、奧匈帝國等國婦女運動的概況;介紹了眾多有知識、有見地的女性形象及其主張;介紹了女子主義者和女權主義者的區別、婦女解放和婦女運動等概念的區別;介紹了西方女性研究的一些主要派別如宗教派和生物學派;介紹了中國國內的女性運動團體如“中華女子參政協進會”、“女權運動同盟會”的大致情況及主要作為等。對於女權相對滯後的中國起了激勵和帶動作用。
第五,發表論文的陣地多。當時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期刊雜誌如《星期評論》、《婦女評論》、《新潮》、《婦女雜誌》、《覺悟》、《新青年》、《錢江評論》、《勞動與婦女》、《星期日》、《女界鍾》、《時事新報》、《解放與改造》、《少年中國》、《新婦女》、《改造與醫學》、《現代婦女》、《北京晨報》、《女權運動》、《學藝雜誌》、《曙光》、《教育彙刊》、《民鐸》、《家庭研究》、《奮鬥》、《批評》、《學燈》、《幸福》、《新中國》、《教育雜誌》等都曾經發表過女性研究的文章,有不少雜誌不僅發表女性研究的單篇論文,還聯合眾多名家出女權運動特號。新聞媒介的大力介入,對於當時女性研究向縱深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就出版的女性研究著作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有三部。第一當屬1935年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的王書奴的《中國娼妓史》,該書介紹了自商代到民國的中國娼妓史。作者認為娼妓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應當引起研究社會學和社會史的人們的特別注意。娼妓製度是社會病態的一種表現,它的起源及興衰與文化、政治、社會、經濟有密切的關係。作者提出,要廢除娼妓,解決當時的女性問題,就應該研究娼妓史。第二應屬1925年、193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顧遠的《中國古代婚姻史》和193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陳顧遠的《中國婚姻史》,這兩部書主要從社會學和法學的角度分析了中國的婚姻史,介紹了婚姻的範圍、婚姻人數、婚姻方法、婚姻成立、婚姻效力以及婚姻消滅等方麵的內容。第三要屬1937年由商務印書館再版發行的陳東原的《中國婦女生活史》,這部帶有明顯的女性解放思想的著作介紹了自周代以前至近代的中國婦女的生活,分析了“男尊女卑”、“婦道”、“禮法”等封建思想、禮教和習俗的形成過程,認為“三千年的婦女生活,早被宗法的組織排除到社會以外了……三千年來,婦女簡直沒有什麼重要,仔細看看她們被摧殘的曆史,真有出乎你意想之外的。”作者指出,該書的目的在於促使那些向往新生活的婦女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向,並使社會上守舊的男男女女明白所謂舊道德不過是一種假麵具。這三部研究女性問題的開創之作,基本特點是側重於通史,注重理論,在當時的中國史學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在女性研究的關注點上與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相對應,反映了時人對女性問題的看法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