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兵器VS冷兵器
鴉片戰爭前夕,中英雙方的軍事水準,用簡單一句話來概括,就是16世紀對付19世紀,冷兵器對付熱兵器。
英國此時擁有陸軍14萬,連同用於內衛的國民軍,共有20萬。兵製則是征兵製,並且招募外籍雇傭兵(召外籍兵是歐洲國家的常例。第二次鴉片戰爭間,英國的軍隊中招了好多潮洲勇;清政府為鎮壓太平天國雇傭外國人華爾等做軍官,華爾等再轉雇中國人做他的士兵;後來的八國聯軍進中國,竟然招募了一個中國軍團,此軍團作戰勇敢,受到聯軍的一致誇讚)。軍官則是經過正規軍事學校培訓出來的。武器準備方麵,英國早已使用上各種滑膛前裝火炮,計有加農炮、榴彈炮和臼炮;炮身重量從幾百斤、幾千斤到萬餘斤;炮彈有實心彈、霰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火炮的有效射程是千米;炮車先進,大大增加了火炮的機動性能;步槍乃前裝滑膛式,有效射程三百米左右。至於海軍,英國在1827年即把蒸汽機裝在了軍艦上。蒸汽輪船不受風力與水向的影響,但是蒸汽機龐重,影響火炮在艦船上的裝載數量,所以這個時候的英國大小戰艦計有五六百艘,一般仍使用帆力(蒸汽輪船隻用於巡航、偵察、通訊等),大型戰艦有二至三層甲板,分別裝有七十至一百二十門大炮,炮彈重約三十二至六十八磅不等。
此時的大清,雖然談不上是世界的工廠,但卻是世界向往的富庶之地。問題是它的軍事,被公認為處於嬰兒水準!
大清的陸軍由八旗與綠營組成。八旗兵製乃是努爾哈赤於1606年建立的,其特點是兵農合一、軍政一體。總兵力約18萬人。與英國20萬的陸軍、國民軍大約相當。八旗兵入關前英勇善戰,入關之後,由於各種原因,慢慢退化,基本上沒了戰鬥力。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先被拉到戰場上,發現不行,統治者從此依靠上了綠營兵。
大清的綠營兵由原明朝各省的軍隊改編而成,因以綠旗為幟,以營為單位,故稱綠營。綠營兵一人入伍,全家在籍,世代相襲,以兵為業。問題是這些兵不務正業,到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戰鬥力也不行了,統治者不得不依靠地方團練團勇。至於兵器,雖然十八世紀的歐洲都改用了火器,但發明火藥的故鄉在十九世紀依然全靠原始的冷兵器:弓矢、矛戟、刀斧等。
既然沒有先進武器,那麼大清的軍事隻有遵循人多力量大的思維了,所以大清常備軍的數目維持在七八十萬且官兵素質極低:軍官行伍出身,大都是大老粗,沒有文化知識;士兵訓練偏重於陣式和架式,玩得好的,相當於京劇舞台上的武打小生,會翻跟頭會擺架子。至於海軍(談不上海軍,水師而已),戰爭前夕,大清擁有外海戰船八百九十餘艘,相當於大英戰船的兩倍。但船隻的數量跟戰鬥力沒有關係。旅日華人陳舜臣說:“在擁有堅船巨炮和經過很好訓練的英國遠征軍的麵前,中國陸海軍簡直就是個嬰兒。
”(陳舜臣:《鴉片戰爭實錄》,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85年2月版,第114頁)美國學者小弗雷德裏克·韋克曼先生說:清軍“雖然分為陸軍和水師,由各省統帥指揮,但實際上沒有十足的兵力。花名冊上盡是弄虛作假;為了應付點卯,就匆忙地招募市場的苦力;也舉行定期軍訓,但重在觀瞻而不講究實際,注意搞戲劇舞蹈的劍術程式動作。每當發動大戰役時,原由互相猜忌的各地指揮官分別統率而互不配合的部隊必須置於一個統帥統一指揮之下,而這位統帥常常是對他所領導軍隊的特點竟是毫無所知的非軍人。在實際戰鬥中,隊伍很可能不是開小差就是劫掠農村,結果使本國人而不是使敵人害怕他們。”(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中譯本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頁)
甚至有西方人說:“要是說在三億中國人中找不出一支好軍隊,也許是對人類的莫大的汙辱。”(約·羅伯茨:《十九世紀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中譯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0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