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裏布、耆英、牛鑒與英夷:瞧不懂的媚眼與照會
鎮江之戰前,具體來講是1842年7月4日,伊裏布向璞鼎查發出照會,重申戰爭的壞處,甚至說英國怪不容易的,隔七萬裏之洋前來打仗,鄰國說不定會乘其空虛前去襲擊呢。至於中英之間的戰爭,更是“幹上蒼之所怒,載青史而不芳”。(《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6頁)
璞鼎查的回複是:俺願意和談,既然現在已來到了鎮江,那就等俺們打進南京再和談吧。另外聽說你們的耆英還沒被皇上封作全權大臣,沒法談啊。
這個時候,耆英已顧不上天朝麵子啦,第二次親自給璞鼎查發出照會,文字比第一次更煽情了:久慕芳型,隻緣中國相隔,未得暢晤芝宇,殊深悵然。兩國和好了二百餘年,隻因查辦煙土嚴禁,啟兵戈,一誤再誤,不勝其誤啊,實庸臣誤事,以致如此。俺們實在沒啥可說的。你們的委屈,俺們皇上不是不知,你們在俺沿海蹂躪,塗毒生民,天潢不忍坐視啊。若你們畏天命,咱們合好,老天一定會保佑你們的啊。若你們非得要打,俺也沒辦法,唯有靜以待之了。要知道,自古以來,驕者必敗,深入者難返,公使年高有德,還望三思啊。俺這信,雖然區區數字,但出於至誠,倘有欺詐,天必誅之。璞鼎查的回複是:接到廣東通事送來的信,俺讀了。可惜信上沒有貴將軍印鈐,不知此信是否出自貴將軍之手?兩國大事,斷不能以私信方式辦理啊。當然了,和好俺是願意的,但還是那句老話,你們得有欽賜全權大臣,這全權大臣有自主之權,而且完全同意我們之前的各條款要求才行。另外,我們昨天就到鎮江了,準備到南京再說。如果你們能贖城自救,俺們也可以不進城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7-458頁)
7月26日,巴加、郭富致兩江總督牛鑒和江寧(南京)將軍德珠布,說:鎮江已陷,俺們要打江寧了,你們快快拿贖城費來。
7月27日,牛鑒給璞鼎查回信。信文洋洋灑灑,說了一大通廢話,我看了半天,看到如下信息:
第一,俺大皇上體天好生之德,視中外為一體。
第二,伊中堂原先因畏懦而致罪,今突然遭遇皇上重用,此中深意,你們可明白?
第三,百姓聞風大動,莫不結社圖丁,各衛身家,就說總督我本人,也會誓死報國的啊。
第四,不就是給你們伸冤嗎?你們寫個狀紙給我,我呈給皇上,替你們申冤好不好?
第五,俺一介書生,不懂軍事,自問平生,一無所長,但俺就會當官,皇上給俺以封疆重任,俺隻有以一片血誠矢天日告鬼神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0-461頁)
牛鑒嘰哩咕嚕說了一大堆,就是不提錢的事。7月30日,耆英再致璞鼎查,說:俺瞧不懂你們的文書啊,既然說要行和議通舊好,又說贖城才免戰,語出兩歧啊。一麵打仗,一麵和議,不是個理兒吧。望貴公使深思。璞鼎查回曰:貴將軍說瞧不懂俺們的文書,友邦驚詫啊。俺們說得夠明白了,你們那邊派全權大臣來,且要按英方先前所要求諸條款酌定,否則俺們政府不讓俺罷兵啊。望貴將軍再考慮一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464頁)
三位天朝大吏也不容易,從未與鬼打過交道,英夷的照會他們瞧不懂,拋給英夷的媚眼,英夷也瞧不懂。要不咋說理解萬歲呢?
似懂未懂之間,英軍並沒有停止行動。1842年8月3日,英軍留一部駐守鎮江,其餘部隊開赴江寧。8月4日上午,英艦“皋華麗”號(Cornwallis)首先到達南京城外。就在當天,牛鑒致璞鼎查照會,說:皇上已明降旨了,要耆英和伊中堂辦理和議之事。我們的欽差大臣就是你們的全權大臣。你們的告示之內,諸多負氣不平之語,咱坐下來,有話好好說好不好?(《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頁)
其實這是牛鑒哄英人。第一,中國絕對皇權製度下,沒有什麼全權大臣一說。第二,皇帝7月26日降了一個密旨,給伊裏布耆英便宜行事之權。這種權略等於全權大臣吧。密旨由軍機處寄發,現在還沒有來到南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