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戰爭的結束和戰爭的果實(2)(1 / 2)

雙方扯皮之間,其他英艦陸續來到,七十餘艘戰艦一擺,四千五百名步炮兵一圍,南京便亂了。有錢的要跑,沒錢的也要跑,但是南京的管理者為了穩定人心,不放大家跑。當然了,有特權的,能拿到將軍令箭者,便可出城門。於是,城門擁了成千上萬的百姓,督撫衙門更是擁了成千上萬的百姓,大家就一個意思:既然政府打不過人家,放我們百姓跑行不?而政府的意思很幹脆:不行。江寧將軍德珠布已經八十多歲了,但家中光二奶就弄了六房。天朝官憲就有這個特點,禦敵不行,但在禦女方麵卻往往有以一當十、老當益壯的餘熱。大家商量禦敵之策的時候,他端坐一旁,默無一語。不過,態還是要表的,說:“人死隻汙一片土,何懼哉?”(《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15頁)老家夥說得也是,天朝這幫屍位素餐的官員,死了,汙一片土;不死,汙一大片土!

8月11日,當英軍擺開陣勢,作出轟城的樣子時,南京城門打開了,跑出來幾個代表,他們打著白旗!

英國人一看,樂了:my god,天朝政府終於會使用白旗規則了。他們不知道,南京這個白旗打得不容易啊,因為天朝有一個人,一直在堅持抗戰呢。誰呢?

道光:一個人的抗戰

還是那句話,天朝臣民們即使投降完了,道光作為大清公司的法人代表也是不願意投降的。可憐的道光,“投降三人組”在跟英夷拋媚眼的間隙,時不時地回過頭來唬弄他,希望他盡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實力遠遠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補倉。

1842年7月15日,皇上收到了欽差大臣耆英、參讚大臣齊慎、署乍浦副都統伊裏布、江蘇巡撫程矞采的聯銜折子,內雲:壞菜了,已打到咱江陰縣了,看英夷的意思,想打到咱南京呢。(《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2047頁)第二天,道光發出了《密諭耆英乘間派陳誌剛與英人議和》的廷寄,意思很豐富:

一、英夷現在有悔罪之意了,可乘機開導了。著耆英密派陳誌剛代表耆英前往夷處,告知對方,我大皇帝恩威並用。夷人毀我炮台,傷我商民,我大皇帝並不計較。

二、終年交戰,有何益處?若英夷能罷兵,我耆英必向大皇帝奏明,將香港一處,賞給爾國。

三、如英國隻求通商,我大皇帝又何樂而不為呢?

四、也不必要求俺們天朝再派欽差了,我耆英就可代奏的。

五、耆英按朕的意思回複後,英夷如有回信,著趕緊回奏皇上。但是事關機密,斷不可泄露,致懈軍心。(還是那句話,統治者有投降的意思了,不能讓前線將士知道,國民們也不能知道)

六、英夷如要求忒過分,超出情理之外,俺還是抗戰到底的。(《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054-2055頁)

現在網上流行一句話,叫:“婊子為什麼就不能立牌坊?”看看道光的密諭,我們就明白了,婊子從來都在立牌坊的。打不過人家了,還愣不願意承認,反說人家悔罪態度好,可以考慮與之休兵。問題是道光的底線,英國人不會同意的,雙方隻好繼續打下去了。

當然了,對道光來講,賞給英國一個香港也是不樂意的,他是一顆紅心,老不死心,時刻準備抗戰成功。7月19日,他給牛鑒下諭,著他倡議江蘇當地士紳辦團練,招義士,上保國,下衛家。((《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082頁)而耆英等人陸續上奏的則是“人心震動”、“英夷猖獗”、“戰守兩難”,“日久更不堪設想”,皇上你趕緊拿主意雲雲。((《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089頁)道光一聽,又是諭福建、浙江、廣東的督撫製造戰船,又是諭麟慶製造巨木以破英船。前者是臨死抱佛腳,根本不行的;後者更是傳奇,道光說有人說了,用巨木,上縛引火之物,下係石塊,夷船入口,咱就放木,順流而下,擊碎英船。另外,巨木兩端,還可弄上鐵鉤,屆時鉤住英船,它就跑不掉了。(《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093)我暈,也不知哪個智障出的這等餿主意,道光還立馬兒吩咐下去了,可謂是病急亂信邪。

7月20日,道光看到了江寧將軍德珠布的兩個折子,一折說,人家快打到南京了,咱現在缺人缺糧,“實難抵禦”,“實屬萬分危急”。另一折說,江寧八旗缺藥缺槍,實在沒有辦法,問問牛鑒大人吧,“該督竟屬茫然”,僅說沒有辦法,惟有靜候守城。江寧是咱根本重地,“不堪設想”啊。道光對他的回複是:你若用備用的柴薪船隻,乘機縱火,焚燒夷船,那將軍你的功勞就偉大了。(《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097-2098頁)此後的時間,陸續有其他大臣上奏,表示南京危險,但道光一概不聽。牛鑒急了,7月22日給道光上折,說:鎮江馬上不保了,南京危險。俺求皇上了,一旦英夷打到南京,準俺羈縻行不?道光於7月26日看到了折子,回複是:著牛鑒會同將官與紳士們,同仇敵愾,如果誰出力有效了,皇上破格提拔他。至於羈縻一事,另有諭旨,著伊裏布、耆英專辦。(《籌辦夷務始末·道光朝》第四冊,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21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