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8月29日,英艦“皋華麗”號上,代表清政府的“投降三人組”——耆英、伊裏布、牛鑒與英國政府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簽字之後,中方代表集體到前艙去喝酒,為中國皇帝與英國女王陛下的健康而幹杯,並且鳴炮致敬。完事之後,中方代表離開了,英方有如下描述:“他們終於離去了,他們無疑感覺很難過,但也感覺正當的滿意:他們解救了這座古城的災難,甚至挽救了他們君主的寶座。但是中國皇帝的高於一切的統治,恐怕是一去不複返了。”(《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鴉片戰爭》第五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7頁)
說得對,天朝皇上高於一切的天下共主的自我幻覺,完全被英鬼給打破了。還是蔣廷黻先生那句話:“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後,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現在,輪上英國來做“比其他動物更平等”的那一種動物了。下麵看看這動物通過條約都取得了哪些“更平等”的待遇:
一、嗣後大清大皇帝與英國君主,永存平和,所屬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單從理論上講,這條很好。英國人住中國,受中國政府保護;中國人住英國,受英國政府保護。問題是這時候的中國人民,還沒有羨慕上英國的生活,不但沒人冒著生命危險偷渡去,就是英國抬著八抬大轎請咱,咱也沒人去。蠻夷之邦,中國人若去了,在他們的意識裏,應該是人自願與雞鴨牛羊住一窩去。所以從內容上講,這款也不平等,俺不去你們那裏,你們卻熱情地來俺這裏,很不公平)
二、自今以後,大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英國君主派設領事、管事等官,住該五處城邑,專理商賈事宜。與各該地方官公文往來,令英人按照下條開敘之例,清楚交納貨稅、鈔餉等費。(廣州一口通商製算是完了,現在,開五個口子,算是有五個特區了,加大了清政府對外改革開放的力度。而且,外商可以帶著老婆進中國了,他們在中國的光棍時代,終於結束了,耶。耆英跟道光解釋,原先英夷在中國不老實,原因就在於,老婆沒跟著同住,他把英國的女士優先理解為女人當家作主了。道光還真信了。洋老婆都來了,有的後來甚至成了慈禧宮宴上的被邀請者,問題是也沒見英夷們老實到哪裏去)
三、因英國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需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英國君主暨嗣後世襲主位者,常遠主掌,任便立法治理。(香港完了,給人當殖民地去了,大清這個寡娘,孩子給人抱養了)
四、因飲差大臣等於道光十九年二月間,將英國領事官及民人等,強留粵省,嚇以死罪,索出鴉片,以為贖命。今大皇帝準以洋銀六百萬元,補償原價。(鴉片販子這下滿意了,他們先是把鴉片賣給義律,義律轉手賣給林則徐。清政府最後給林則徐買單。這也算是對外改革開放的學費吧)
五、凡英國商民,在粵省貿易,向例全歸額設商行亦稱公行者承辦,今大皇帝準其嗣後不必仍照向例,凡有英商等赴各該口貿易者,勿論與何商交易,均聽其便。且向例額設行商等,內有累欠英商甚多,無措清還者,今酌定洋銀三百萬元,作為商欠之數,由中國官為償還。(十三行完了,他們非驢非馬非公非私的壟斷貿易時代結束了,以後天朝人人可以與洋人做生意了。至於十三行欠外國人的錢,政府買單吧。誰讓你把十三行弄得像國營單位呢?)
六、欽差大臣等向英國居民人等,不公強辦,致須撥發軍士,討求伸理,今酌定水陸軍費洋銀1200萬元,大皇帝準為補償。惟自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五日以後,英國在各城收過銀兩之數,按數扣除。(英國人還不算太貪,軍費隻要1200萬元,約合白銀900萬兩,這個數字遠遠少於清政府自己的軍費開支。按茅海建估算,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自己支出軍費2500萬兩,加上民間自願的、攤派的捐款,則已超過3000萬兩。英軍跑了七萬裏,跑到咱門口打仗,花錢不到咱三分之一,說明人家英國人辦事效率高,沒人虛報軍費,至少在這兩點上,清政府得向人家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