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戰爭的結束和戰爭的果實(4)(2 / 3)

美國國務卿致顧盛的信裏,有著如此交待:“你應在一切場合中都要主張並堅持本國的平等和獨立的原則。中國人往往把從別國來到帝國的人,說成是向皇帝的進貢者。這種觀念可能是因為英國曆次使節的闊綽排場而養成的。關於你的使節,如果中國有這一類的想法,你必須立刻聲明你不是來進貢的,但不必大吹大擂,也毋庸責備他人;你的政府並不向任何人進貢,也不期待任何人向他進貢;即使作為禮物的話,你的政府既不送禮也不受禮。”(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第一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63-364頁)

訓令雖然這麼說,但是據丹涅特的《美國人在東亞》載,美國還是準備了禮品的。為了不致於讓清方誤以為美國是在向它進貢,總統泰勒親自製定了給大清皇帝的禮單,計有航海地圖、地球儀、六輪手槍、步槍、蒸汽戰艦模型、海陸軍戰術、美國百科全書、電話機、望遠鏡等。(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三聯書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521頁)

顧盛剛到廣州時,聽說耆英一個月後才能到達廣州,就安心等待。但是對於兩廣總督程裔采對自己的怠慢表示氣憤。致兩廣總督程裔采的信,看著就是恐嚇了:“我隻能實告閣下,中國要培養好感,維持和平,不是這樣做法。上次中英戰爭實由於廣州當局漠視英政府官員的權利而起。倘使中國政府,在過去五年經驗的麵前,仍然因襲那些已帶給它如許災禍的陳腐的習慣,我們隻有把它看作中國招引並盼望與其他西方國家戰爭的證據。這樣的結果,合眾國將會衷心感到遺憾。我們並無任何企圖要瓜分中國的領土。我們的公民在中國一向保持公正與謹嚴的態度。”(馬士:《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中譯本第一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65-366頁)

看來程總督在投降賣國方麵不是行家裏手,最後還得耆英出麵。按西方人的評價,耆英是他們眼裏品級最高最值得尊敬的天朝大吏了。不知是耆英的那些情書使然,還是宴席上他往對方嘴裏投糖餞梅子的功夫使然,抑或是簽訂條約時的痛快使然。總之,他在西人眼中,評價頗高。待耆英到位後,顧盛先獻出了禮物,那些模型和書籍,“並婉轉表示,象這類的知識將來對於中國會是有價值的。可是耆英表示中國業已獲得和平保障,很客氣地辭謝了”。《馬士:《遠東國際關係史》中譯本上冊,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131頁》

不要禮物也罷,顧盛不會因為中方不要禮物而降低自己的要求,他向耆英提出兩點:第一,俺要北上進京,親自見你們的皇帝,把俺總統的要求呈獻給大皇帝禦覽。第二,如若不讓俺們滿意,英國公使璞鼎查的舊樣,俺們也可以模仿,則中國人民就會再次遭遇兵災。

耆英一聽嚇壞了,戰爭,那是不能再打了。讓他們進京見皇帝,更是不敢想象的事,夷人見大清國皇上,都不入鄉隨俗三跪九叩了,多傷國體,跌俺大皇上的份兒啊。那怎麼辦?答應人家的條件唄。所以對耆英來講,不發生戰爭,不讓夷人見皇帝就是勝利,至於顧盛提出的條款,倒不用仔細看了。雙方於1844年7月3日在澳門界柵外望廈村簽訂了中美《望廈條約》。除了取得英國在《南京條約》裏的諸項權益外,美國還有所突破與創新,影響大的計有:

一、中國人從此可以給外國人做教習,外國人可以隨便采購中國的書籍。

二、自條約簽訂之日起的十二年後,得重新考慮修約。

三、擴大了領事裁判權。《南京條約》裏英國獲得的領事裁判權僅限於刑事範圍內。《望廈條約》裏的領事裁判權則既包括刑事案件,還包括民事案件。並將此項規定擴大到其他外僑。

四、協定關稅方麵,《南京條約》裏隻說“秉公議定”,《望廈條約》裏則規定,“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

五、英國條約裏,英國領事有保證關稅征收與取締走私的責任,美國領事則在條約裏解脫了這種責任。

美國人太聰明了,所以《望廈條約》成了中外關係的範本,後來的法國,幹脆抄襲了中美《望廈條約》。

事後,顧盛得意地向國務院報告說:“美國及其他國家,必需感謝英國,因為它訂立了的南京條約,開放了中國門戶。但現在,英國和其他國家,也須感謝美國,因為,我們將這門戶開放得更寬闊了。”(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上冊,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