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徐繼佘當然是對的,就連楊國楨先生都認為林則徐的方式是“簡單、落後和低級的”。(楊國楨:《林則徐傳》增訂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2頁)那倒是,南京條約都簽訂了,福州也開放了,英國人住城內城外又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呢?難不成人家在城內租個房住,就意味著我們半殖民地程度又加深一步?但是,民族主義情緒與民族主義憤懣在中國的民間口碑中曆來是占上風的,所以王慶成先生為之辯護,認為林則徐“並不是單純的排外,而是對外國入侵的合乎當時曆史條件的反應”。(任複興:《徐繼佘與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序)這話有意思,似乎徐與劉的對策,不是合乎當時曆史條件的反應似的。
徐繼佘與林則徐較勁的當口,天朝有更大的大事了,洪楊醞釀起事呢,清政府也感覺到了。1850年10月17日,鹹豐皇上決定起用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西,蕩平群醜。雖然這個時候的林則徐已病得不輕,但是作為天朝曾經的督撫大吏,他與劉韻珂一樣明白:攘外必先安內。所以他不顧病體難支,欣然應命。11月1日,鹹豐諭旨到達福州,11月5日,林則徐就啟程了。22日,林則徐因“吐泄不止”死在前往鎮壓太平天國的半路上——潮州普寧縣,鹹豐下詔晉贈林則徐太子太傅,照總督例賜恤,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複。諡文忠。
一些多情之人猜測,林則徐起複後十七天就死了,肯定是漢奸害的。說林則徐臨死前大喊“星鬥南”三字,按福州方言,“星鬥南”乃“新豆欄”。而新豆欄在廣州十三行附近。按林則徐曾孫林蘭岑的分析,廣東十三行行商們,乃食夷利者,特恨林公,怕他重來使壞,故買通廚人,使之進巴豆湯,林公於是病泄不已,委頓而死。更有人直接點名,最恨林公的,乃是行商商總伍家,聽說林公複督粵事,巨恐,遂遣親信帶巨款賄賂林公廚人。還有人說,林公轎子的扶手上,抹有巨毒……
我覺得這些猜測,純是胡扯。如果林公所喊確實是“新豆欄”三字,那麼他肯定是在喊給自己隨行的兒子聽,要求兒子趕快把自己送往美國醫生伯駕的醫院。前麵說過,伯駕的“眼科醫局”就設在十三行街上的新豆欄街,一直被人稱作新豆欄醫局。伯駕曾給林則徐治過疝氣,療效甚好,何況治泄更是西醫的拿手功夫呢?康熙皇上拉肚子,都是傳教士治好的呢。至於行商雇人謀害林公,更是不可能。鴉片戰爭結束後,十三行這個半官方的商業機構即已廢棄,廢棄十幾年了,哪來的行商(伍家這個時候早被地方當局稱作舊商了,且由於和西人的親密關係,一直被地方當局倚為夷務的得力助手)與林公為敵呢?再說了,林公這個欽差隻是前往廣西鎮壓農民起義,莫不成在廣西鎮壓著太平天國,還能像當初做兩廣總督那樣跟廣州行商過不去呢?所以,凶殺案不成立,自己累死的可以成立(這種累有一半是道光皇上給折騰出來的)!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是舊行商們幹的,那麼他們真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否則憑林則徐的忠誠與能幹,他一到廣西,劈哩啪啦地把洪楊幹完了,那麼,後來的曾國藩就不至於落個“曾剃頭”的劊子手名聲,林則徐落個“林剃頭”的名聲則是最大的可能。因為比清廉、忠誠與能幹,曾氏比上林公,那是毫不遜色,相反,功勞還比林公大了些,但是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好名聲,更沒有民族英雄的光環,原因就在於,他鎮壓了太平天國。一句話,如果林公不死,所謂的民族英雄的光環,後人還會戴給他嗎?所以,林公死在半路上,那是死得其所——好歹跟琦善一樣,因公殉職;死得及時—沒殺那麼多“人民”就死了,民族英雄的光環上沒落下大片的陰影!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