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遺跡
2006年7月,政協海原縣文史資料委員會整理編輯的海原縣第一本文史資料——《天都煙雲》,由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讀者爭相傳閱,反響熱烈。各界人士認為《天都煙雲》一書具有翔實、具體、生動的文史資料特色,澄清了一些重要史實的真相,彌補了本縣黨史研究和方誌記載的不足,是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起到了“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功效。
《天都煙雲》的出版發行,開創了政協海原縣文史工作的新局麵。基於這本書的良好開端,廣泛好評,編委會研究決定,再接再厲,再出佳作,遂於2006年9月啟動了第二本海原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編輯出版工作。
海原經濟落後,但文化並不貧窮。我們有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有豐富的文史資料背景,這就需要我們積極主動地去挖掘搜集、研究整理。編輯第二本文史資料的任務下達後,編采人員尋找線索,走訪或聯係當事人和知情人,座談交流,回憶往事,製定寫作提綱,商議交稿時間。經三個月的辛勤工作,至年底,大部分稿件如期交來。需要說明的是:在收集到的稿件中,有海原古代曆史地理方麵的考證文章,還有一些反映宗教文化建設的碑刻鍾銘。這些稿件不屬於政協文史資料征集的範疇,但卻是有較高史料價值,各位專家學者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棄之不用甚為可惜。其中有的文章雖在正式刊物上發表過,但因讀者麵窄,大部分人並不了解情況;有的文章僅是作者的筆記手稿,未能公之於世,外人更是無從知曉。如不加以整理收編,勢必湮沒無聞,石圈乾隆古鍾被盜就是典型一例。鑒於上述原因,我們決定以《天都遺跡》為書名,包羅這些特殊文章,雖有越俎代庖之嫌,讀者諒能理解。
《天都遺跡》全書共分五大部分,茲就相關內容及編輯目的作一簡要說明。
第一部分:紅旗飄飄——紅軍與海原長征西征文獻摘編。這部分從八個方麵收錄編校了紅軍長征西征時與海原有關的文電、報刊、日記、回憶、年譜、檔案及一些研究文章,一是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長征精神;二是彌補缺失,糾偏正誤。過去,我們在研究紅軍長征西征時,各取所需,引用零亂,看不出黨中央及紅軍指揮員在海原地區具體而係統的軍事部署情況。通過閱讀大量專著,我們又發現了一些與海原有關的珍貴文獻,根據不同內容分別編校,僅供史誌工作者參考使用。
第二部分:舊聞拾遺——滄桑歲月往事並不如煙的見證。這部分的內容全是民國年間的人事舊聞,有紅軍征戰、教育狀況、縣衙往事、海原大地震、土匪劫掠、地方風物等,再現崢嶸歲月,以見證海原曆史社會發展的艱難進程。
第三部分:風雨履痕——榮辱曆劫無怨無悔的人生之路。這裏有學界精英、抗日英雄、九死一生的老紅軍、無怨無悔的老教師……他們曆經磨難,赤心不改,在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跡。這是一種難得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永遠去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