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2 / 2)

第四部分:天都訪古——海原古代曆史地理文化考述。這些文章有的散見於《固原師專學報》、《寧夏日報》、《寧夏大學學報》、《寧夏社會科學》、《寧夏史誌》等刊物,有的則是作者未發表的筆記手稿。從新石器時期起,涉及中國曆史上的各個朝代。海原地理位置偏僻,但古城堡寨、古建築、古墓葬星羅棋布,隨處可見。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古遺址逐漸消失,不複存在。這些考述文章涵蓋了海原的古代曆史,為我們再現了古代海原的史地風貌。

第五部分:金石覽勝——海原鍾銘碑刻宗教文化展示。天都山石窟是海原最早也是規模最大的道、佛、儒三教場所,窟內所藏碑刻在大煉鋼鐵年代被砸毀了許多塊,令人惋惜的是當時沒有人抄錄下碑文。現有殘碑風化嚴重,如再不加以保護,將來我們恐怕隻有歎息了。九彩坪拱北是伊斯蘭教尕德忍耶門宦的聖地,宗教曆史悠久,建築風格獨特。拱北內所珍藏的三塊石碑保存完好,因有民國年間的寧夏政要馬鴻逵、馬鴻賓的落款,其史料價值極高。這三塊碑的碑文原先就收錄在海原文史打印稿內,因《天都煙雲》篇幅所限,第一輯沒有列入。這次經整理校編於《天都遺跡》,以展示九彩坪拱北的宗教沿革史。海原古鍾保存下來的很少,天都山寺廟、西安州城、海原縣城內的古老大鍾均已下落不明,所以,韓府萬曆古鍾和石圈乾隆古鍾彌足珍貴,可悲的是石圈古鍾被盜,至今不知流落何處。所幸的是文史工作者抄錄了鍾上的文字,給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鍾銘。編輯上述金石,旨在反映海原宗教文化建設,促進海原社會的和諧發展。

另有三碑不屬於宗教內容,我們以“題外三碑”附錄於後,意在最大限度地將一些史料留存於世。定戎寨詩碑早已看不到,裏仁邑興仁堡分界碑是當年鄉民解決土地糾紛的見證。值得一提的是寧夏奇石、全國罕見的西安州竹葉詩碑,這塊碑是竹葉詩碑中的精品,有關考評文章屢見報刊,此處不再贅述。

歲月飛逝,追尋往事;史海鉤沉,拾遺補缺。文史資料的征集整理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廣大文史愛好者的熱情參與,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給了我們極大的信心,使我們備受鼓舞,獲益匪淺。文史資料的編輯出版更是一項艱巨而複雜的工作,雖然我們曾經積累了一些經驗,但不足失誤之處依然存在。這就需要我們認真總結,積極探索,使海原政協文史工作日臻完善,更好地服務於統一戰線事業。

《天都遺跡》即將付梓,作為主編,有責任也有必要對內容選材、編輯目的等給予說明,成敗得失,還請讀者評說。

政協海原縣委員會主席 李有成

2007年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