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戎寨詩碑
石子
定戎寨,《宋史·地理誌》又作定戎堡,築於宋元符二年(1099年),與天都寨共同構成西安州之犄角。寨在西華山(古天都山)西北麓,即今海原縣鹽池盆地東邊,當地人稱東堡子。
古堡西邊,有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修築的幹鹽池新城。新城築成後,戶部尚書楊鼎應約寫了一篇碑文——《幹鹽池碑記》,原文載於《嘉靖固原州誌》中,但碑刻不知湮埋於何處了。
楊鼎的《幹鹽池碑記》開頭有這麼一段文字“定戎寨,一名幹鹽池,裏誌不載,其詳無從考證。平舊壘中,得前人所作”過定戎寨詩鐫“,始知其名也”。
由此推知,明朝將士曾在定戎寨挖出過一塊石碑,碑上鐫刻著一首“過定戎寨”的詩。可惜的是詩的內容作者沒有交代,而原碑置於何地又無從知曉。
清末民國以來,在海原的文化人中,一直流傳著一首與幹鹽池有關的詩——
定戎古寨幾千秋,
四壁青山遮古州。
北有神泉滴綠水,
南有石溝臥金牛。
西湖吐玉無價寶,
東海碧波水倒流。
四季不忘八節景,
好似百鳥朝鳳樓。
這是一首美輪美奐的詩,讀來引人入勝。“神泉”、“石溝”、“西湖”、“東海”都是幹鹽池盆地的景觀。過去曾傳說幹鹽池也有八景,因未留下文字記載,今人不詳其指。而這首詩中的“西湖”顯然是指今鹽池村西邊的鹽湖。“東海”是個虛指,倒是在定戎堡旁邊的“碧波潭”至今流水不竭。從詩的遣詞造句看,有兩個“古”、“四”、“有”字,且對仗不工,不屬於律詩。但詩體活潑自由,朗朗上口,不失為一首好詩。或許在文人的傳誦中,字詞訛變,年久失實。
這首詩是否就是當年那首“過定戎寨詩”,因缺乏史料,難以考證,目前不敢妄下結論,隻能存疑待考。
2002年,我去幹鹽池采風,當地有幾位村民說,他們曾見過一塊石碑,上麵就刻著這首詩。詩碑被某某人拉去,後又轉移到外地了。是真是假,難以追查。我們期盼著此碑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二、西安州竹葉詩碑評考
劉華
在海原縣西安鄉古城,有一塊刻於明萬曆二年(1574年)的竹葉詩碑。碑高144厘米,寬78厘米,厚13.5厘米,底座毀壞碑身四周已風化殘損,底部尤為嚴重。
該碑正麵為兩杆勁竹,一豐一瘦,乍看是一幅墨竹圖,但稍留意,就會發現自上而下其竹葉全是漢字的筆畫。左邊的豐竹由三句詩(十五字)組成葉片,右邊瘦竹的葉子隻一句詩(五字)。兩竹自右向左傾斜,但瘦竹較挺直,豐竹上端彎曲,葉片或低垂或飄逸,似有風吹雨淋之勢,奇特的是那杆豐竹底部有一塊秀石,竹子從一石孔中長出,在秀石兩側有蘭草、梅枝作襯托,共同構成一幅竹石梅蘭圖。
在瘦竹的上方用行書鐫刻著一首五言絕句:“天生忠孝竹,節義傲風霜;橋梓垂青史,乾坤許並芳”。(原詩為繁體字),署名“涵峰題”、其竹葉就是由這首絕句構成。
整個碑麵布局精美,圖文並茂,金石書畫,集於一石,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豐竹左側(上款)有“褒忠郎”三字,較模糊,其下還似有字,但已看不清了。
瘦竹右側(下款)為“南安州山□氏善竹節□冬(固遊西)□遊戎陳望山乃褒忠(後)也迎……甘……忠祠。”(引文括號裏的字乃筆者辨識,省略號指字數不詳,下同)
該碑背麵剝蝕嚴重,文字漫漶不清。
上半部是一篇記,茲將能辨認出的字句抄錄於下:“竊謂……數之使……後易千……始黃君為遷(於)……憲副佐……左夫建遊府□基有……遊於……之……及夫……考(勸)之□矣予值萬曆癸酉冬聖天……遊固鎮西路兵駐……一人……參戎事兼築沿河□工……之……樂應之曰莫知其繼子某舛訛不明……良可慨為遂延訪營中父老得其……鑒石紀其某(號)自某(戰)事發(□)上□公署之左庶後來矜式(男)(猛)策勵……也知其人則出其子也,徒勒石而紀其人哉□徒勒石而紀其人哉予援筆直書觀者勿哂曰石之災是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