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後記(1 / 1)

海原縣政協第一本文史資料《天都煙雲》出版發行後,編委會按照規定及時給各位作者(包括資料提供者)、編輯人員兌付了稿費。文字部分每千字20元,圖照根據曆史價值,每張20元~60元不等。稿酬雖然不高,但這是對廣大文史工作者辛勤勞動的肯定,此舉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讚許。

總結征集、編輯《天都煙雲》的成功經驗,編委會於2006年9月啟動了海原縣政協第二本文史資料的征稿工作。由於縣政協同時開始編纂《海原縣政協誌》,人力分散,任務加重,文史資料的征稿工作由特邀編輯劉華、楊孝峰全部承擔。通過走訪或聯係有關當事人或知情人,挖掘出了一些舊聞遺事。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當事人或已故去或年事已高或隨子女遷居外地,使文史資料的征集工作難上加難。此外,現任政協委員大都有本職工作,業務繁忙,無暇顧及文史資料的搜集整理,缺米下鍋,這又給我們的編輯工作帶來許多困難。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經廣大文史愛好者共同努力,至年底,編委會還是收集到大量稿件。在這些稿件中,有紅軍長征西征時形成的與海原有關的重要曆史文獻,有民國年間發生在海原的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有舍生忘死的抗日英雄、不屈不撓的紅軍戰士、曆經磨難的讀書人,有考述海原古代曆史地理的優秀文章,有從寺廟拱北抄錄的金石原文,等等。內容繁雜,難以歸屬。其中有些史誌資料,本應移交黨史和地方誌,但新編《海原縣誌》早已出版,黨史又未作係統編輯整理、正式出版的打算。為防止資料遺失,編委會決定納入文史係列,從另一個層麵起到“存史”作用,也算是為海原的文化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鑒於稿件多樣、材料複雜的特殊情況,編委會安排史誌副編審、縣政協委員劉華同誌對第二輯文史資料進行統稿。以《天都遺跡》為書名,全書分屬五大部分,共91篇文章、15張圖照、20多萬字。其中“紅旗飄飄”從8個方麵摘錄了33篇文獻資料,“舊聞拾遺”收編11位作者的23篇文章,“風雨履痕”收編10位作者的10篇文章,“天都訪古”收編8位作者的13篇文章,“金石覽勝”收編7位抄錄者的12篇文章。經考證核實,全書先後進行了五次加工修改。期間,編輯楊孝峰、王占福、馬建林、張曉霞、米力芳、閆財多次協助調查,並校對文字,付出了艱辛地勞動。

2007年1月,《天都遺跡》脫稿,編委會各位領導及成員分頭進行了認真審閱,提出了寶貴地修改意見。本書特邀編輯與出版社責任編輯根據大家的意見,商榷會稿,表示嚴把質量關,力爭出精品。由於書號緊缺,編委會決定在5月份印刷出版《天都遺跡》。期間,責任編輯楊文琴女士對書稿的編排體例多次修訂,並反複核實資料,一絲不苟,認真審讀。

海原縣第一輯政協文史資料《天都煙雲》的編輯出版、成功發行,表明我縣的政協文史工作已走上正軌。值此第二輯《天都遺跡》即將付梓之際,我們謹向對海原文史工作給予大力支持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謝意,也希望關心海原文史資料的廣大讀者對我們工作的不足之處給予批評指正。今後,我們還將編輯出版第三輯、第四輯……文史資料。期望現任政協委員人人動手,廣泛采錄;期望已離退休的政協委員老當益壯,發揮餘熱;期望社會賢達、各界名流一如既往,口述曆史,再現春秋。把各自的親曆親見親聞說出來寫出來,留一件作品給時代,留一段曆史給後人。讓我們齊心協力,共同譜寫海原文史的輝煌篇章。

政協海原縣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委會

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