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空寺石窟,又稱石空大佛寺,坐落在中寧縣餘丁鄉金沙村北的雙龍山上。石窟坐北向南,高低錯落,大小20多座洞窟,自東向西排列,綿延約1公裏,形成一個石窟群。窟群東距中寧縣城約20公裏,西距中衛市區約30公裏,是鑲嵌在衛寧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在我國的石窟藝術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國名勝大辭典》、《中國旅遊指南》、《中華佛教兩千年》等大型書籍畫冊將其收錄,廣為發行,使其名聞遐邇,享譽國內外。
石空寺石窟的地理位置處在絲綢之路的東段北道上,是古絲綢之路上一處重要的驛站和文化、宗教聖地,尤其是鼎盛時期的唐代,大批的商賈,僧侶,使團頻繁來往途經石空寺,帶來了東西方先進的文化,使石空寺在洞窟開鑿、廟宇修建、佛像雕塑等諸多方麵都與著名的敦煌石窟一脈相承,有很多共同之處。一是所處位置都在沙漠的邊緣,山形均為丘陵山地,山頭都不太高,山體均為沙礫岩。二是都開鑿在山丘的斷崖上,高低錯落,依次排列,窟前均有開闊地帶。三是窟前都建有靠山樓來作為窟區內的主體性標誌。四是洞窟的開鑿,同為小開口大擴展,窟頂都采用覆缽式,空間山體的重量被均勻地分散於四壁。五是大跨間的洞窟都采用木橫梁來支撐、保護洞窟的安全。六是窟頂都有藻井,四壁都繪有壁畫。七是大型洞窟都有小型浮雕,號稱千佛洞或萬佛洞。八是地處關隘,是邊陲網絡式防禦體係之一,平原的門戶。九是同處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是重要的交通驛站。十是開鑿年代早,一千多年來各朝各代都有維修擴建,具有延續性。因此,石空寺石窟被世人譽為“絲路小敦煌”。
石空寺石窟的開鑿年代很早,據民間口碑相傳,是唐代貞觀年間的大將軍尉遲敬德監修。據史書《隴右金石錄》引《甘肅新通誌稿》記載:“石空寺以窟得名,寺創於唐時,就山形鑿石窟,窟內造像皆唐製……”。明代《嘉靖寧夏新誌》記載為元代的“元故寺”。清代乾隆《中衛縣誌》記載為西夏的開國皇帝“元昊建”。據此來看,洞窟開鑿於唐代,西夏、元代又陸續進行了擴建維修。近幾年,文物部門在對石空寺石窟進行維修時,從幾個洞窟內出土了很多銘文磚,上刻“嘉靖己酉年製”,說明在明代嘉靖年間又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同時,從洞窟內保存下來的塑像、壁畫、木雕、石刻、銅佛、銅鏡等各類文物來看,唐、宋、西夏、元、明、清各年代的都有,充分證明了石空寺的石窟文化、曆史文化、宗教文化延續不斷,源遠流長。
石空寺石窟的宗教文化獨具特色,從目前發掘出土的13個洞窟文化內涵來看,不僅有佛教、道教,而且還有喇嘛教,是“三教合一”的綜合性寺院。一般的“三教合一”指的是儒、佛、道三教,而在石空寺石窟卻將儒教換成了喇嘛教。這在全國也不多見。喇嘛教通俗來說,也稱藏傳佛教,分為兩大教派,藏族地區喇嘛都穿紅衣,簡稱紅教,蒙古地區喇嘛都穿黃衣,簡稱黃教。石空寺石窟內保存的喇嘛教造像,既有紅教,又有黃教,說明兩大教派都在石空寺進行過傳播。據老年人講,上世紀五十年代,每逢“四月八”傳統廟會,許多蒙古人都騎馬牽駝,帶著蒙古包,提前半個月就成群結隊來到石空寺朝拜和貿易,盤桓將近一個月才返回,說明了石空寺在蒙古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石空寺石窟地處寧衛平原與蒙古草原的結合部,中原的農耕文化與草原的遊牧文化在此處碰撞,並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相互滲透、融合,各自傳播本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睦相處,共存共榮,不能不說是宗教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同時,也反映了蒙漢兩個民族大團結的曆史實事。
石空寺石窟之所以有名,還在於該寺所處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在石窟的南邊,是滔滔黃河,自西向東滾滾流過。石窟的西北,是騰格裏沙漠,一遇風起,黃沙漫漫,遮天蔽日。石窟的北麵,是大片的草地,與不遠處的蒙古大草原相互連接。在石窟所處的山頭上,萬裏長城逶迤而過,烽火台星羅棋布於峰巔,蔚為壯觀。這種集滔滔黃河、漫漫大漠、莽莽草原、萬裏長城、千年古寺五位一體的人文景觀,在別處是絕難見到的。
石空大佛寺不僅石窟造型獨特,窟內保存文物多,而且窟前的廟宇建築群規模也很大,共有各類廟、殿、樓閣等近二十餘座,與石窟相映成輝,吸引著四麵八方的遊客前往觀光遊覽,每逢農曆四月八廟會,更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廟宇古建築
廟宇古建築是石空大佛寺的一大特色。當你乘坐火車行駛在包蘭線上,或是乘坐汽車行駛在201省道上,經過雙龍山時,石空大佛寺的廟宇古建築群便會躍入你的眼簾,那鱗次櫛比的殿堂,巍峨高聳的樓閣,必定會勾起你的好奇心,不由便產生了要前往一遊的念頭。
來到大佛寺,迎接你的首先是一座牌樓式大門。大門高大氣魄,頂為懸山式結構,黃色琉璃瓦鋪就,起脊出角,四條輔脊上各飾有四個脊獸,正脊兩頭各飾有一尊龍頭,中間是“雙龍石窟”四個紅色大字。簷下橫梁正麵寫有“石空大佛寺”五個大字,背麵寫有“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大字。黑字在黃底的襯托下十分醒目。兩根方型立柱上用繪畫、楹聯做了裝飾,美觀大方。大門兩側的照壁稍低,造型與大門相同,但頂部用藍色琉璃瓦覆麵。正脊上各飾有一條金色的飛龍,暗寓雙龍山。照壁正反兩麵繪製有各種佛教造像近百幅,氣勢非凡,光彩奪目,使你不由對石空大佛寺肅然起敬。
寺院的山門又是另一種造型,麵闊三間,風格為殿堂式,門上有一副對聯:
佛界莊嚴鍾磬梵音繞淨刹;
金殿瑞靄香雲寶相現慈因。
山門屋頂為歇山式,青瓦覆麵,起脊飛簷,四角高挑,角下掛有風鈴,輕風拂過,鈴聲悅耳,煩惱雜念盡除。四條輔脊高低錯落,呈八字型外撇。主脊正中飾有葫蘆式三層寶塔的“子牙宮”,寶塔兩側對稱位置各有一座三級寶塔,主脊兩頭各飾一條“鼇”,高居頂端,“獨占鼇頭”一詞便源於此類建築。鼇是龍的一種,龍頭魚身,還未完全成龍,魚尾向外上翹,龍頭向裏而望,寓“望子成龍”之意。屋頂下麵用十二根粗大的立柱支撐,柱與柱之間用枋板聯結,枋板與屋簷之間是鬥拱,既承重量,又是裝飾,美觀實用。大門上方懸有一方匾額,上為書法名家題寫的“大佛寺”三個大字,藍底金字,對比強烈,令人賞心悅目。大門兩側為照壁。邊框用磚雕裝飾,中間黃底黑字,是原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題寫的一個大大的“佛”字,古樸大方,很有氣勢。緊挨照壁各有一棟瓦房,四個八卦型窗戶朝外,與大門相互映襯,組成一門四窗的格局,美觀大方。
進了山門第一座大殿是天王殿。天王殿高大雄偉,有南北二門前後貫通,前門上有一副對聯:
浩大功勳手持寶杵降伏四魔護佛法;
勇敢正直身披鎧甲威化三界盡皈依。
北門上也有一副對聯:
護法除魔佛光增輝法輪轉;
濟世佑民風調雨順日月輝。
天王殿的建築樣式與山門又有不同,整體采用兩縱四橫26根立柱分六排支撐巨大的屋頂,結構十分複雜,疊梁架棟,鬥拱密集,勾心鬥角,翹角飛簷,充分表現了我國古建築高超的技藝。天王殿的正中供台上塑彌勒佛坐像,闊頭大耳,手提布袋,大腹便便,笑容可掬。有一幅描寫他的古楹聯寫的最妙,“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彌勒佛的背後,塑有護法神韋陀的立像,大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他們是天神魔氏四兄弟,表情威猛,手中分別持有傘、劍、蛇、琵琶四樣法器,腳下各踩著一個齜牙裂嘴的惡鬼,表明他們護法的天職。
出了天王殿北門,一座氣勢恢弘的三層樓閣式建築展現在麵前,令人眼前一亮。樓閣依山而建,幾與山齊,俗稱“靠山樓”,建築風格與敦煌莫高窟的靠山樓相同。樓的底層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建在一個高出地麵一米多的大平台上,建築樣式與山門、天王殿大不相同,是另外一種風格。大殿麵闊為三大間,殿門上有一副對聯:
法相莊嚴主伴齊彩靈山會儼然未散;
佛尊祥靄慈悲共現娑婆界大放光明。
大殿分為前後兩部分,前半部分是卷棚式建築,屋頂為廡殿式硬山頂。後半部分屋頂為起脊式硬山頂,既不翹角又不飛簷,粗看顯得有些俗氣,但若把兩個型製不同的屋頂聯起來看,你會發現兩者結合的天衣無縫,珠聯璧合,無不為建築師的匠心獨運而喝彩。
大殿內塑的是“華嚴三聖”,中間的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端坐蓮台,神情莊重,侍立的阿儺、迦葉兩弟子表情謙恭。左側的文殊菩薩坐孔雀神獅,右側的普賢菩薩坐六牙大象。這種塑像組合與別處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大殿地上鋪設的方磚。這些方磚質地細膩堅硬,扣之有金屬之聲,專家鑒定為唐代地磚。你隻要稍加留意便會發現,在佛座供台下自東向西與之平行的寬約三米的一排地磚明顯凹於它處,是善男信女經常跪拜的位置。一千多年來,是他們用虔誠的雙膝硬生生將堅硬的地磚磨成了凹槽。令人感歎!
二層樓的大殿麵闊也為三間,門上有一副對聯:
金塑千尊入寺如臨世外;
佛身十萬登堂宛步天宮。
二層大殿比一層開間小,但兩側帶有回廊,整體也很寬大。屋頂為廡殿式懸山頂。三個石窟的洞口均開在殿內。在二層殿的回廊下,東西各有一架木梯通往三樓。三層殿的開間又小於二層,殿門上有一副對聯:
佛法無邊十地圓通開覺路;
慈航有岸三乘教化渡迷津。
大殿屋頂為起脊式歇山頂。殿內塑有東西南北中五方大佛和兩尊立侍菩薩,造型雍容,麵相慈祥,色彩古樸,有唐代遺風。
靠山樓是石空大佛寺的最高建築,從地平到樓頂高出近三十米,站在三層憑欄眺望,遠處的中寧縣城、黃河大橋、泉眼山古今水利工程,近處的黃河、長城、包蘭鐵路、201省道、濱河大道、新建的中太鐵路跨河大橋等盡收眼底。周圍的新農村建設莊點整齊劃一,美觀漂亮。田野中綠茵如毯,花紅柳綠,宛如一幅寫意的風景畫,觀之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在靠山樓的東西兩側,分別建有四座大殿,一是藥師佛殿,殿門上有一副對聯:
五蘊皆空何處無真身示現;
一塵不染此中有妙相莊嚴。
殿內供台上中間塑著東方清淨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兩旁塑著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二是阿彌陀佛殿,殿門上有一副對聯:
智慧照十方莊嚴諸法界;
大慈念一切無礙如虛空。
殿內供台上中間塑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兩旁塑的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三是財神殿,殿門上有一副對聯:
天庭月華普照清輝千裏;
地上玉柱淩宵財進萬家。
殿內供台上中間塑的是文財神福星,兩旁塑的是武財神關聖帝君和趙公明元帥。四是藥王殿,殿門有一副對聯:
懸壺濟世不必別處求甘露;
妙手回春拯救萬民得安康。
殿內供台上中間塑的是神藥華佗,兩旁塑的是藥王孫思邈和醫聖張仲景。
這四座大殿建築樣式與其它大殿大同小異,無非是雕梁畫棟,描金彩繪,區別不大。殿內的塑像,按宗教信仰都是送醫送藥、救苦救難、賜福賜財的神、佛、菩薩,群眾最為崇拜,平時香客絡繹不絕,廟會期間則信徒如雲,盈門塞戶,熱鬧非凡。
其它還有菩薩殿、虔心殿、往生殿,念佛堂、禪堂、淨室等古建築,與各大殿組成了一個宏大的古建築群落,鱗次櫛比,相映成輝,為石窟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萬佛洞
萬佛洞開鑿於斷崖絕壁的山腰上,距地近二十米。洞口開在靠山樓的二層殿東側,洞窟高4米,深8米,寬6米。洞口較小,屬小開口大擴展的開窟型式,窟頂為覆鬥式。洞窟正中位置鑿一方形大龕,方龕正中又鑿一半圓型的佛龕,這種洞內開方龕,方龕套圓龕的開窟方式,在唐代最為流行。圓龕內塑釋迦牟尼佛坐像,持說法狀,佛像左肩穿彩色袈裟,胸、肩、右臂、頭、頸等裸露部分貼有金箔。佛像蓮台前的左右兩側,各有一尊立侍菩薩。2008年文物部門在對其中一尊菩薩進行維修時,從腹內發現了一幅“蔓荼蘿”畫和一隻白衣小陶罐,罐內裝有一顆寶石和杏核、棗核、五穀糧食等物。罐身上繪有一圈圖畫,有佛像、天馬、大象等內容,其中有一幅穿宋代官服的畫像,為斷代提供了依據,十分珍貴。在洞窟的左右兩壁半腰上,各開有5個小型佛龕,內供菩薩坐像。佛龕下是壁畫和供台,數十尊羅漢小型坐像神情專注,都在認真聆聽佛祖講經說法。有一個年輕的小沙彌和尚,似乎實在聽不懂深奧的佛理,便右手托腮打起了瞌睡,憨態可掬。在洞窟的四壁及頂部,貼滿了密密麻麻的小佛像,行話稱“影塑”,就是將塑好的小佛像一個個貼在窟頂和窟壁上,氣勢磅礴,號稱萬佛,“萬佛洞”因此而得名。這些小佛像並不是一個模子脫出來的,有多種造型,有的坐須彌座,有的坐蓮花座,有的鎏金,有的彩繪,各式各樣,不盡相同。敦煌“千佛洞”裏的“小佛像”是用毛筆畫上去的,與之相比,該石窟的小萬佛工藝難度、立體效果、環境氣氛、藝術價值比千佛洞還稍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