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絲路小敦煌——石空寺石窟(2 / 3)

眼光洞

眼光洞,也稱靈光洞,或叫閻王洞,與萬佛洞並列,洞口開在靠山樓二層殿內的西側。洞高4.5米,深8.9米,寬5.9米,窟頂為覆鬥狀,型製與萬佛洞相似。所不同的一是在窟頂用大橫梁進行了支撐,二是在方型大龕內沒套鑿半圓型佛龕,直接就是一尊大塑像,塑像前麵龕外稍低位置有一供台,上麵又有一尊塑像,但是由於年代久遠,兩尊塑像都已塌毀,無法得知塑的是什麼了。在大龕的左右兩側對稱位置,各開有一個佛龕,龕門用木頭做了裝飾。龕內塑的菩薩坐像是漢傳佛教的風格。據此推測,大龕內的塑像,應是阿彌陀佛坐像。菩薩龕內塑的應該是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坐像。菩薩龕下塑的主體浮雕是海波浪形成的漏鬥狀漩渦,一圈一圈又圓又深,兩邊對稱,如同一雙眼睛,稱為“海眼”,寓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之意。在石窟的東西兩壁緊挨“海眼”,塑著十大閻王坐像;一個個橫眉怒目,麵相猙獰,神態威嚴,令人心驚。閻王背後的窟壁一直到窟頂貼滿了小佛像。這個窟的小佛像與萬佛洞的小佛像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塑像內容不同,塑的是喇嘛教的佛坐像,二是個體較大,幾乎為萬佛洞造像的二倍;三是造型不同,佛像頭戴尖頂喇嘛佛冠,手臂上舉,有兩臂,四臂,六臂等多種造型;四是整體布局不同,佛像橫豎成行,錯落有致,像與像之間留有空間,空間內繪有海波紋的壁畫。

眼光洞的內容十分豐富,主尊“一佛兩菩薩”為佛教,十大閻王為道教,影塑“萬佛”為喇嘛教。從窟內遺存看,正中大龕一佛兩菩薩的組合雕塑,是最早的唐代雕塑,窟頂窟壁的喇嘛教小萬佛,是元代的作品,證明該石窟在元代進行過維修。2008年敦煌研究院在對該石窟進行加固維修時,又從供台下的廢墟中清理出土了三尊大頭像,一女二男,三尊像眉宇間都有一顆紅色的吉祥痣,但位置明顯偏向右側,頭飾發型以吉祥痣為中心,向左右兩側分開,層層疊壓如魚鱗狀。據鑒定是標準的宋代早期作品。女頭像頭飾彩繪為天藍色,雙唇為紅色,眉、眼為黑色,其餘貼金。應該是供台上的菩薩頭像,另兩個男頭像除麵部為白色外,其餘與菩薩頭像相同,應該是菩薩的肋侍像。一菩薩兩侍從,與十大閻王組合,那就是地藏菩薩無疑了。地藏菩薩現在各廟塑的都是男身,但在一千年前卻是女性的化身。就如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一樣最早是男身,而現在各廟都將其塑成了女身。這種男女身互變的塑法,在佛教中是非常普遍的。

同時出土的還有兩尊男頭像,既不是佛,又不是菩薩,該頭像額頭寬大,下頜方圓,鼻翼肥闊,雙目圓睜,膚色棕黑,表情怒威,其造型與西夏王陵碑座上的石刻頭像相類似。西夏和北宋並存於同一個曆史時期,西夏頭像和北宋頭像同出於一個石窟內,證明北宋初期西夏文化已滲透到了石空大佛寺。

另外,在石窟東壁的拐角處,還發現了一個隱蔽的壁龕,龕內藏有8麵圓型銅鏡和一個正方形銅牌。銅鏡背麵都有銘文,分別是“長命富貴”、“五子登科”等吉祥語。銅牌背麵的銘文是“方正而明,萬裏無塵,水天一色,犀照群倫”,銘文下的印章,一個為圓型,一個為方型,均為篆體文字,無法辨認。

百子觀音洞

百子觀音洞也在靠山樓的二層殿內,處於萬佛洞和眼光洞的中間,是利用兩洞開口較小中間空出來的位置開鑿的。洞高2.5米,寬2米,深1.5米。洞用青磚券拱而成,窟壁塑成蜂窩狀的山崖,俗稱“娃娃山”,山巒上的幾十個娃娃有男有女,造型各不相同,手中捧著不同的物品,分別代表世間的72行。正中塑的是送子觀音,頭戴佛冠輕紗,綠色披肩,藍色長袍,垂耳袒胸,頸佩瓔珞,雙目半睜,儀態慈祥,左腿下垂,右腿盤曲,赤足“趺”坐在墩台上,懷抱一個活潑可愛的男童,作相送狀。座下塑有十二個造型各異的男童,手中抱著十二種動物,分別代表十二生肖。

百子觀音,也稱送子觀音,她是觀音菩薩的一種變身。按照宗教傳說,是掌管人間生育的菩薩。善男信女們如婚後多年不育,或對生育性別不滿意,就來菩薩座下許願求拜。希望求來的子女長大後從事某種職業,就用紅線拴在代表某種職業的孩童身上。這雖然是一種迷信,但卻反映了世間男女的美好願望。

三清洞

三清洞開鑿在靠山樓東側山崖的半腰上,位置比萬佛洞略低。洞高4米,寬6米,深5.7米,上方正中位置塑有“三清”聖像,中間為元始天尊,左麵是道德天尊,右麵是靈寶天尊。一般人認為,三清殿供的是太上老君,這種說法也對也不對,說他不對,是因為殿內供的是三大天尊,而非老君。說他也對,是因為“三清”是老君一口仙氣幻化而成的,道語說:老君一氣化“三清”,“三清”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三清”聖像並排而塑,端坐在高大的雙層供台上,頭戴仙冠,麵相和藹,背後是葫蘆型火焰光圈,空間繪有壁畫。在供台下東西兩側分別塑有十尊天神,手持法器,神情威猛,一副替天行道的形象。但由於年深日久,造像均有不同程度的開裂毀壞。

三清洞的開鑿年代,史無明載,據專家考證,明代中期,朝廷崇尚道教,全國上下信道成風,有的開窟造像,有的建殿蓋廟,道觀仙洞遍布各地。石空寺的三清洞是當時開鑿的新窟,還是將前朝的洞窟改製而成,不得而知。但從洞窟內遺存大量的“嘉靖乙酉年製”的銘文磚,以及出土的兩麵明代銅鏡來看,窟內現存造像應該是塑於明代,距今已有500年的曆史了。

玉皇洞

玉皇洞在三清洞的東側,兩洞並排而鑿。洞高3米,深4米,寬5.7米。窟內正中位置向裏鑿一長方形大龕,龕壁上繪有一方方畫格,組成一大幅屏風式壁畫,畫格內,都繪著不同種類的奇花異卉。龕內供台寶座上塑著玉皇大帝全身坐像。玉皇大帝身穿寬袖長袍,足登雲頭高靴,頭戴如意寶冠,冠前飾有藍色靈芝卷雲紋。粗眉長眼,雙目有神,蒜頭鼻,招風耳,鼻梁過短,雙耳太長,唇上畫有彎八字形長須,狀如寶蓋。兩腮及下巴上是描畫和雕塑的須髯,兩種藝術手法結合的十分協調自然。雙唇緊閉,嘴角上翹,唇線輪廓分明,表情似笑非笑。

玉皇大帝頭部造型比較獨特,從五官細部造型分開來看,各個器官比例失調,異於常人,但從整個頭部造型綜合起來看,卻又和諧優美,並無失調別扭之感。你不得不為先輩高超的雕塑技藝扼腕稱奇,讚歎不已。

在石窟的東西兩側,分別塑著四尊天神,威風凜凜,氣宇軒昂,姿勢各不相同,手中法器各有特點,降魔寶杵,方天畫戟,倚天神劍,青鋒寶刀,維護著玉帝的威嚴。

真武洞

真武洞也叫真武閣,或稱無量洞,開鑿於玉皇洞東側的山腰上。洞高3米,寬4米,深3.5米。在洞窟正麵的中間位置上,又鑿一個長方形的大龕,龕內兩層供台,上麵一層塑著真武大帝的坐像,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兩眉彎細,雙目下視,鼻隆口闊,兩耳垂肩,頭上既無頭發,又無冠帶,是和尚的造型。左腿下垂稍向外撇,腳蹬在下層供台上,右腿膝蓋外撇,小腿向內收曲,赤腳懸空。左手置於腹前,右手握拳放在大腿上,動感強烈,給人以居高臨下,神聖不可侵犯的感覺。

真武大帝也稱玄天聖帝,是掌管北方的天神,他的真身是一條蛇纏繞在一隻神龜背上。道家有語: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個天神分別掌管著天下的東、西、南、北四方,青龍、白虎、朱雀這三種神獸靈鳥造型優美,單獨供奉,信徒易於接受,而玄武則是龜與蛇的組合,造型醜陋,有損神的形象。因此,一般銅雕、木雕、玉雕等較小的造像,都把龜蛇做成造像的底座,上麵雕一尊人的形象來體現。真武洞塑的這尊大像,高二米以上,充分突出了人的形象,而將龜蛇合一的造型在供台上用浮雕繪畫來代表了。

在真武大帝塑像背後肩到頭部的窟壁上,鑿了一個多層次圓圈,代表神像的背光。窟頂上是一個很大的覆缽式圓形藻井,藻井壁畫繪的是西番蓮圖案。窟的四壁上畫有一方方的小格,格內畫滿了各種神話傳說壁畫,記述了真武大帝得道成仙,拯救黎民的故事。在洞窟的前口上沿,繪有一幅大壁畫,畫麵上真武大帝光頭赤腳,雙腿分開,迎風而立,身上的衣襟飄帶隨風揚起,回頭向下左視,左手下指,一個老者寬袍大袖,躬身而立,雙手上舉,昂頭向著大帝做獻物狀。大帝左後側一老者身穿綠袍,雙手合十而立。大帝前方有群仙做歡迎狀,場麵熱烈,畫麵生動,是難得的繪畫珍品。窟的東西兩側塑著四尊天神,靠裏的是一老一少兩尊文臣,靠外的是一凶一善兩尊武將,寓意真武大帝的文治武功。

娘娘洞

娘娘洞位於九間無梁洞的東側山腰上,距地高度與真武洞相當。洞窟高4米,寬4.3米,深4米,窟頂為覆鬥式。窟壁和窟頂上繪有壁畫,在洞窟的正麵上方掛有一幅牌匾,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大字,藍底金字十分醒目。高高的供台上塑著三尊娘娘坐像,分別是雲霄娘娘、瓊霄娘娘、碧霄娘娘,俗稱“三霄娘娘”。三位娘娘是武財神趙公明元帥的妹妹,是掌管下界生老病死,母子安康、家庭和睦的天神。三位娘娘模樣相似,柳眉杏目,隆鼻小口,麵相豐滿圓潤,儀態雍容華貴,眉心有顆紅色的吉祥痣,更顯得和藹慈祥,令人敬仰。

娘娘的左右兩側塑兩位童子,手捧供盤相對侍立。洞窟的東西兩側分別塑六位天神。送生娘娘肩背孩童,給盼生孩子的婦女送來子女。偷生娘娘手提布袋,與送生娘娘職責相反,把對神不敬迕逆不孝的婦女生下的孩子偷走。開山老母手持大斧,是專門拯救難產婦女的。洪山老母手拿靈芝,是專門救治產婦大出血的。痘疫哥哥手拿花束,是專治兒童天花麻疹水痘瘟疫的。張弓爺爺右手拿彈,左手持弓,是專門驅趕天狗不要傷害幼童的。諸位神仙各司天職,接受著善男信女的求拜,保佑著千家萬戶的平安。

龍王洞

龍王洞在娘娘洞的東側,兩洞相鄰,並排而鑿,洞外建有一座大殿,洞口開在殿內。龍王洞高3.5米,寬3米,深4米,窟頂為覆鬥式。窟頂與窟壁均繪有壁畫,內容是雷公、電母、風婆婆立於雲端,正在施風閃電、行雲布雨。但見電閃雷鳴,狂風大作,暴雨滂沱,好一幅天神行雨圖,觀之使人有身臨其境不寒而栗的感覺。正麵上方懸有一塊牌匾,藍底金字,上書“風調雨順”四個大字。在牌匾的下方,塑的是龍王神像,頭戴衝天冠,足登雲頭靴,身穿五色袍,端坐供台之上,雙手捧著一個托盤,盤中供著一道玉帝的聖旨,雙目圓睜,兩眉倒豎,鼻頭微皺,咬牙切齒,正在下達著降雨的命令,氣勢凜然,不可抗拒。供台左側的龜丞相頭戴長翅丞相冠,背馱巨大龜烏殼,雙手緊握笏板,畢恭畢敬,垂首側立,顯得誠惶誠恐。右側的蟹將軍頭戴螃蟹帽,身穿鎧甲衣,右手叉腰,左手握著一杆紅纓三叉戟。眼如銅鈴,眉若豹尾,表情威嚴,不怒自威。

龍王背後的壁畫很有特點,畫麵為扇形,左右兩個邊為卷軸式,呈倒八字斜豎,藍底上繪著繚繞的白雲。畫麵上一條烏龍在大海中翻滾,龍尾斜豎於左,龍頭盤繞於右,龍眼怒睜,龍口大張,一根水柱自口中噴射而出,激起千層波浪。龍身躬於浪尖,龍爪隱於波底,波濤洶湧,惡浪淘天,巨龍在波峰浪穀間嬉戲,若隱若現,把一幅烏龍鬧海的激烈場麵展現在人們的麵前,真是栩栩如生。

睡佛洞

睡佛洞也稱睡佛殿,位於石窟區最東端的懸崖上,距地麵10米左右。洞高4.5米,寬3.5米,深10米,洞口用青磚券拱而成,洞外前壁用青磚砌護成城門式。門上有一副對聯:

石空石窟臥釋迦坐觀音閱盡千年春色;

大寺大殿嫋香煙奏鍾磬曆過萬世劫波。

窟前建有券棚式大殿,頂為廡殿式歇山頂,兩邊帶有回廊。二層殿建在洞窟之上,頂為起脊式歇山頂,其餘與一層相似。

睡佛洞內貫通的大供台上,塑著釋迦牟尼佛的涅槃像,俗稱睡佛。“涅槃”,通俗地講,就是指肉身已死,真身升華重生的意思。這尊睡佛,描繪的正是釋迦牟尼修成正果,拋棄肉身凡體成佛的場景。佛像頭西腳東,側身麵南,臥睡於巨大的蓮床之上,身蓋紅色袈裟,右手墊於腮下,左手平放於腿上,雙目緊閉,神態安祥。背後及頭、腳處環立著釋迦牟尼生前最得力的十六弟子。一個個表情肅穆,雙手合十,低眉垂目,祈禱默哀。窟的正麵牆壁上,繪著藍天白雲和靜止不動的菩提樹壁畫,進一步烘托渲染了靜謐沉寂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