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者(1 / 2)

顯然安遜並沒有把李琦吟昨天的說辭當做客氣話來聽,清晨一早,李琦吟還沒來得及用早膳,安遜就已經捧著一本厚厚的書候在書房內好久了。

待到黛蘭為李琦吟塗抹上脂粉,貼好花子後,安遜已經在書房內將書頁看了好幾十,手邊的茶水已是喝了一大半。

“讓小世子等久了。”雖說對方隻是個六七歲的孩子,但代表的卻是整個臨安王府,李琦吟自是怠慢不得。若是經過有心人的嘴巴一挑撥,難免要給她按上個“怠慢世子”的罪名。

安遜連頭都沒有抬,僅僅是微微地揚起了唇,“不關四小姐的事情,本就是我來得太早,唐突了。”

又是寒暄了幾句,可是安遜每次說話的時候都不曾抬起頭來,全神貫注在書本上。眼見安遜似乎沒有一點搭理她的意思,李琦吟隻得吩咐阿碧做一些精致的糕點來墊墊肚子,就是不知道這個小世子為何要那麼早過來她這裏看書,還一副不願搭理人的樣子。

阿碧的手腳很快,馬上就端來了熱氣騰騰的鴛鴦糕以及一杯清神醒目的荷葉茶。李琦吟吃了幾口,隻覺得腹中的饑餓感也少了一大半,饒有興趣的看起安遜正在看的書來。

發褐色的竹子編成的竹簡有些殘破,僅用半個筷子那麼粗的白線串在一起,甚至有的地方變黑紫,與墨跡合二為一。從朱砂墨的顏色上來看,不難看出是曆史悠久的文物。第一片竹頁微微垂下的地方,盡可以看到“資治通鑒”四個大字。

資治通鑒是曆代帝王必看的孤本,主要以國家盛衰,民族興旺的統治階級政策的描述警示後人,借以“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看這本書的模樣,恐怕是真正的司馬光篡寫的真跡。

這本書千金難求,是多少文人墨客爭相的寶貝,饒是李琦吟也有些想要翻閱。可是讓安遜這麼一個六七歲的小孩子看這麼深奧的書,臨安的夫子是不是對他太過於苛求了。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姑姑,這是何意?”安遜指著竹葉上的墨字詢問李琦吟。

在京都,姑姑是用來尊稱那些年齡偏大卻還沒有嫁人的老姑娘。安遜雖然老成但也還是一個兒童,自然不懂這些女子稱謂的不同意味著什麼。李琦吟才剛剛及笄,安遜將這個稱謂用在她身上,讓她哭笑不得,但也沒有指出。

李琦吟走到安遜身邊,用手指著竹葉一字一劃的教導安遜,“這意思是說,堵住老百姓的口,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而廣泛聽取多方麵的意見,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做出正確的判斷,隻聽信一方麵的意見就會不了解真相,得出錯誤的結論。”

“小世子,這是在告訴我們辦事要廣泛聽取意見,不要聽信於一人,才能把事情辦好。”

安遜似懂非懂的點點頭,“若是身處上位,難免會有不同的聲音,又如何分得清孰對孰錯呢?古人隻是教會我們要聽取善言,卻沒有教會我們何為善言,實在是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