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文史館作為機構名稱,最早見於《明史·職官誌》中。明建文時,改翰林院侍讀侍講兩學士為文學博士,設文翰、文史二館。明清時的翰林院,時稱館閣,乃由翰林院設有職掌文章典籍的諸多館閣官而來。館閣的設置及其職掌則又始於唐宋時的弘文館、集賢院、史館和秘閣。
弘文館原為唐高祖武德初年所置修文館,屬門下省,是北齊文林館、北周麟趾殿的遺製,專設文學之士,於史館、秘書監之外,典司書籍。唐神龍元年改為弘文館,接著又改為昭文館,以他官兼充學士,以給事中一人判館事,並以宰相一人充昭文館大學士。
集賢院全稱為集賢殿書院。唐開元中於乾元殿修書,置乾元院使領其事,後改麗正修書院,又改集賢殿書院,選五品以上官充學士,六品以下官充直學士,宰相一人知院事、大學士,入選有學之人為校書、正字等官,屬中書省,職掌撰集文章、校理經籍、搜求佚書。自集賢院設置後,昭文館之任漸輕。
史館原為史官之職,即記事之官。《世本》注:“黃帝之世,始立史官,蒼頡、沮誦居其職,夏商時分置左右,故曰左史記言,右史記事。”夏商以降,都有史官掌記時事。唐貞觀三年設史館,由宰相兼領,設修撰,掌修國史。初隸門下省,開元二十年徙於中書省。
宋代所設文學機構,除由唐代的弘文館(昭文館)、集賢院、史館相沿外,還別設秘閣。秘閣,是禁中藏圖書秘記之所,自漢以來都由秘書監掌之,宋太宗端拱元年於崇文院中堂建秘閣,擇史館、昭文館、集賢院三館真本書籍藏其中,設有直秘閣官員。
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都由宰相兼領。宰相資曆在前者領昭文館大學士,稱昭文相;其次者監修國史,稱史相;再次者領集賢院大學士,稱集賢相;秘閣則由三相中的一相兼領。
明代設立翰林院,唐代及其後所設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都歸入了翰林院,習慣上也稱翰林院為館閣。
翰林之名始於唐。唐玄宗初年,置翰林待詔,掌四方表疏批答、應和文章,既而又因中書務劇,文書多壅滯,乃選文學之士,號翰林供奉,與集賢學士分掌製詔書敕。唐開元二十六年又改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而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新唐書·百官誌》)。翰林學士與翰林待詔、翰林供奉不同,後者與政治不甚有關,隻以文學技藝供奉宮廷(當然習慣上也不限於文學供奉範圍),為非正式職官,前者則是皇帝的機要秘書,在行政係統上處於非常奇特的地位,無官署,無官屬,亦無俸給,故隻稱其在宮中所居之處為學士院,並無翰林院之稱。至遼代始於南麵官中置翰林院,其時翰林學士已漸非唐、宋之舊。元代則稱翰林兼國史院。至明代始以翰林院為有秩品的衙門(初為正三品,後為正五品),兼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為唐、宋學士院及館閣官與魏、晉以後秘書監、著作郎等職之合並。
明代翰林院的官屬有學士、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庶吉士等,皆為文學侍從之臣,稱之為翰林官。其職掌為:學士掌製誥史冊文翰之事,以考議製度,詳正文書,備天子顧問,凡經筵日講、纂修實錄、玉牒史誌、諸書編纂、六曹奏章,皆奉敕而統承之。誥敕以學士一人兼領。大政事大典禮,集諸臣會議,則與諸司參決其可否。車駕幸太學聽講,凡郊祀慶成諸宴,則學士侍坐於四品京卿上。侍讀侍講掌講讀經史。史官修撰、編修、檢討掌修國史,凡天文地理宗潢禮樂兵刑諸大政及詔敕書檄批答王言,皆籍而記之,以備實錄,國家有纂修著作之書,則分掌考輯撰述之事(建文時設文翰、文史二館後,侍讀、侍講、侍書、五經博士、典籍、待詔居文翰館,修撰、編修、檢討居文史館)。庶吉士是每屆會試之年,殿試傳臚(唱名)後,再於保和殿舉行朝考,然後綜合複試、殿試、朝考三項名次等第,取其年齡較輕、文章書法較優者,不授他職而留在翰林院讀書和練習職事的進士。庶吉士亦即候補翰林官,在翰林院由侍讀侍講學士教習之,三年期滿,再行考試,名為散館,然後分別授以翰林院編修、檢討。原係二甲進士者授編修,三甲進士者授檢討。原一甲進士三人已先授修撰(第一名)、編修(第二、三名),雖不經庶吉士階段,但也須應散館考試。
清代翰林院由明代相沿而來,其官屬、職掌與明時基本相同,所不同者是掌院學士由明時的正五品改為從二品,除翰林院官屬,還設有文淵閣、國史館、經筵講官、起居注館。文淵閣設領閣事三人,由大學士、協辦大學士、掌院學士兼充,掌典綜冊府,以下置直閣事、校理、檢閱等;國史館設總裁,掌修國史,以下置清文總校、提調、總纂、纂修協修、校對等;經筵講官,掌進讀講章敷陳訓典;起居注館掌錄記注天子起居政事,置日講起居注官、講官。
明清翰林院地位優異,翰林官為清貴之官。入內閣預機務者多為翰林官,內閣大學士初次到任必在翰林院,非翰林出身者亦不得拜大學士。清代南書房為內廷掌文詞翰墨之處,上書房為皇子及近支王公課讀之處,充此二差者謂之南書房行走、上書房行走,皆照例以翰林官為之,由於接近皇帝,多得優遇。翰林院職務雖極閑散,但翰林官在仕途升遷較易。例如:他官五品才能掛朝珠,三品才能著貂袿,而翰林官七品既能掛朝珠、著貂袿。他官升遷按官階逐階升轉,而翰林官(編修、檢討)經過京察後既能以七品外放四品之道府,內升詹事府官(六品至三品)後即可按資轉至尚書(從一品)、侍郎(正二品),為其他出身者不敢望及。明清五個半世紀中,翰林院這種清華之選,清貴之職,為士人階層所傾慕,也在國民中有著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