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知識分子的社會處境大體是兩種情況:一部分原在機關、企事業單位從事專業性、技術性工作的人員,繼續留用於各單位;另一部分因種種原因,在新舊政權更替之前或更替過程中流散在社會上,這部分人員中有一批人具有相當學識,在地方上具有相當聲望,但其中許多人年老體弱,沒有職業,沒有經濟收入,生活困難。為解決這部分年老無業知識分子的生活問題,中央人民政府自1951年7月在政務院領導下成立了文史研究館(簡稱文史館),安置了一批在全國、在京城夙有聲望的文人耆宿為館員,使他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49次政務會議決定,全國各省及中央或大行政區的直屬市均設置文史館(大區、專、縣及省屬市不必設立,某些省、市無設此機構必要者亦不必設立),並對館員標準、館員名額、館領導人員的配備和館員聘任程序、館務工作、館員薪資標準、文史館隸屬關係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從1953年起,省、市文史館陸續設立,到1957年春,全國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市設立了文史館,共聘任館員3019人。
文史館的機構,是借鑒唐宋以來館閣設置而設立的,但與舊時館閣相比,隻是在吸納蓄養文人耆宿這一點上有所相似,除此而外,在其他諸如機構性質、地位、職能、隸屬關係、館員資格、館員待遇等方麵,則相去甚遠,不能類比。舊時的館閣,隻設在朝廷內,既是直接服務於天子的文學侍從機構,又是隸屬於中書省、秘書省(門下省)參預朝廷機務的衙門,特別是明清的翰林院,更是處於一種奇特地位。文史館這一機構,不隻是設在中央一級,也設在省和部分市,它在政府機構中,既不是政府的行政機構,不具有辦理政府機務、文書、典章等事務的職能(文學侍從職能當然更是不複存在),也不是國家和地方的諮議機關,沒有參與製定和審議方針政策的職能,而隻是人民政府專門照顧社會上一部分年老無業知識分子生活的供養機關。在行政歸屬關係上,中央文史館在政務院(國務院)秘書長領導下工作,地方文史館在同級人民政府秘書長領導下工作。館員資格及其待遇,也與舊時的館閣官員不能類比。唐宋時的館閣和明清翰林院的官屬,都須是進士出身者,都有各自的秩品,按秩品、官階任職,享受待遇。如清代翰林院,掌院學士為從二品,以下官階依次為:侍讀學士,從四品;侍講學士,從四品;侍讀,從五品;侍講,從五品;修撰,從六品;編修,正七品;檢討,從七品;庶常館教習,由大臣兼任;小教習,由翰林官擔任;庶吉士,進士未散館者;典簿,從八品;孔目,從九品;待詔,從九品。文史館館員則是無秩品、無官階的人員,不分級別,都由聘任而來。館員標準按政務院1952年的規定,年齡一般在60歲以上,有相當學識並有相當聲望,且生活困難者,亦即通常所說的“文、老、貧”。在實際聘任中,吸收為館員的主要對象是年齡在60歲以上,無固定收入,生活困難的以下人員:(一)民主革命時期做過有益於人民的工作,需要安置的民主人士;(二)長期從事教育事業的老年知識分子;(三)文史或琴棋書畫、體育技藝等方麵有一技之長的知名人士;(四)親身經曆某些大的曆史事件或對某地某行業的史實較熟悉的有一定文化的老人;(五)其他需要安排的有一定代表性和影響的老年知識分子。館員一律不評定級別,每人按月發給生活費,標準為30—100元,各人的具體標準由政府確定。舊時館閣官員年齡70歲要告老致仕,文史館的館員則是終身養老,不退休,也不退職。由於文史館是供養機關,所以在工作職責、任務方麵,也與舊時館閣不同。舊時館閣雖然擔任的是閑散之職,但畢竟有具體職責和任務。文史館在設立之初和設立之後,政務院、國務院和中央主管部門明確規定:館員的工作,一般是使他們搜集、整理近代史料,自然災害資料,文字改革、鑒別,整理古書古物,編寫地方誌,審編地方劇目等,還可組織他們對某些曆史上重要文獻的注釋和譯成白話文的工作,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對他們的著述、編輯的東西,有價值的也另外給予報酬,但在工作上應照顧他們的特點,不要強調過多的集中活動,不要交給他們過多的任務,可以由他們自己出題目,自願結合或者單幹。館員不一定有工作任務,但如有館員願意做些文史研究而且精力允許的,應給以幫助和支持。文史研究館應與當地文化機關和科學研究機關建立經常聯係,這些機關如果在某種問題上需要館員協助研究,文史館應介紹在這方麵有專長的館員承擔。當地人民委員會如果遇有某種工作是文史館員能夠和適宜擔任的,也可酌情交給他們去做。對館員工作的方式,必須考慮其精力情況,即使工作也不可要求過高,能做多少算多少。對館員參加政治學習,也明確規定,除了可吸收他們參加政協組織的重要時事政策報告外,不要另組織他們學習。館員參加政治學習應完全根據自願,而且應照顧體力條件。老弱行動不便者,可以發給學習材料,自由閱讀。
新中國建立後設立的文史館,盡管與曆史上的館閣有根本上的不同,但它適應了我國社會曆史的發展需要,發揮了積極作用。一是團結了一大批從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體現和弘揚了中華民族敬老崇文的優良傳統;二是發揮了這批知識分子的作用,為國家和地方的文化建設事業做出了貢獻。以甘肅為例,從1953年4月省文史館設立到60年代中期因“文化大革命”被迫停止活動,先後聘任館員112人,其中大多數都是省內有聲望有影響的文人耆宿或琴棋書畫名家,他們雖然大都早已先後故去,但他們的學識、著述、人品,至今流傳,為後人所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