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5章 跨世紀的使命:《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1 / 1)

嶽龍

在世紀之交的關鍵時刻,1999年6月15日至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成為全國實施素質教育的總動員令,對於構建充滿生機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係,促進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興旺發達和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素質教育絕不僅僅是“應試教育”的對立物,而是把我國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必然途徑。因此,“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麵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堅持“教育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必須使受教育者堅持學習科學文化與加強思想修養的統一,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堅持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的統一,堅持樹立遠大理想與進行艱苦奮鬥的統一;要麵向全體學生,依法治教,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

實施素質教育是階段性與整體性、全麵性與區域性、原則性與靈活性、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它貫穿於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也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麵,同時也有機地統一於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方麵都應當有不同的內容和重點,而且要相互配合,全麵推進。

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首先指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結合德育工作實際,寓德育於各科教學之中,積極構建學生素質健康發展的德育新模式和新格局,使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規範。同時,全麵推進素質教育還要在保持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創新精神,陶冶他們的高尚情操,提高他們的人生素養,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潛能。

健全而適宜的教育體製,是全國推進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因而,必須進一步深化教育體製改革,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和教育內在規律的需要。全麵改革教育的結構、科類、層次,使不同類型的教育相互溝通,相互銜接,拓寬成才的道路,減緩升學壓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同時要加大教育管理體製和布局調整的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依法擴大地方政府和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要加快改革招生製度和評價製度,改革“一考定終生”的狀況,逐步建立更加科學、公正的招生考試製度。此外,也要繼續深化教學領域的改革,調整和改革課程體係、結構、內容和評價方式,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水平。

高質量的師資隊伍是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提高師資培養質量,加強教師培訓,優化教師隊伍,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管理水平,是素質教育落實的關鍵。當然,作為一項係統工程,也需全黨、全社會共同參與,從政府、製度、投入、用人等各個方麵予以切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