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4章 推行素質教育(1 / 1)

嶽龍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民族素質。”1986年《義務教育法》又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麵全麵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提高民族素質獲得了政策和法律的雙重支持與肯定。於是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素質教育”的概念出現了,但在當時並未引起廣泛關注。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及其體製的逐步建立,要求教育進行以人的素質提高為核心的根本性的全方位改革。《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要求,中小學要由“應試教育”轉到全麵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上來,由此引起了基礎教育領域對於素質教育的熱烈關注,紛紛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麵展開了探討。

作為中國教育的“痼疾”,“應試教育”以升學考試為目的,圍繞應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由於它麵向少數學生,偏重智育而忽視其他各育,忽視學生實踐和動手能力,因而有違教育教學規律和青少年成長發育規律,是一種片麵的淘汰式教育,與整個時代的發展要求相悖,因而遭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批判。素質教育作為批判“應試教育”的建設性實踐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隨後,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關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規定,要“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由‘應試教育’向全麵素質教育轉變”,以法律性文件的形式確立了素質教育的地位,使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

1996年,《人民教育》發表《大麵積推行素質教育的探索》的長篇通訊報道,介紹湖南汨羅市教育改革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經驗,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與廣泛關注。李嵐清副總理指示:“汨羅的經驗要在全國逐步推廣。”將素質教育實踐進一步推向深入。汨羅經驗的核心就是“三個控製”、“四個麵向”。所謂“三個控製”即控製重複教育,控製留級率,控製班額,這是推行素質教育的最基本條件;“四個麵向”則是指麵向屬地每一類教育,麵向每一所學校,麵向每一個學生,麵向學生的每一個方麵,也就是“兩全”的具體化。因此,落實了“四個麵向”,就是落實了“兩全”,落實了“兩全”也就落實了素質教育。全國各地根據自己的實際,紛紛展開了各種各樣的教育探索。

1997年10月,國家教委印發《關於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幹意見》。1999年1月13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了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隨後召開的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主題就是動員全黨同誌和全國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為重點,深化教育體製和結構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振興教育事業,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為實現黨的十五大確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而奮鬥。在會議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就素質教育的內涵、原則、要求、內容、實施條件、師資保證、外部環境等進行了詳細闡述,使全麵推進素質教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場深刻變革”,“是一項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和涉及社會各方麵的係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