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耀邦同誌對發展小城鎮的論述(1 / 3)

胡德平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住宅建設,隻考慮城市,不考慮農村,隻考慮領取國家工資的工薪階層,卻不考慮其他社會階層。就是國家考慮幹部、職工的住宅問題,也無長遠計劃和根本解決問題的方針政策,積累的問題越來越多,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一些大城市和一些資源枯竭型城市,至今還有成片成片的棚戶區!

就是首都北京又何嚐不是如此。1974年北京市終於出台了一項政策,就是放寬對基本建設的審批,允許各單位在自有用地內自籌資金修建職工住宅,刹那間,人們自建住宅的積極性井噴似的爆發出來。各單位見縫插針建房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就是在大雜院、中小街道旁也蓋了許多臨時建築,人們將之或做臥室、或做廚房、或做倉庫。那時給我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人們對磚頭的渴望。找磚頭、拉磚頭,甚至偷磚頭,就如今日之淘寶熱。這是一項得過且過,又無可奈何的無政府主義的政策。同時也暴露了“文革”在經濟建設方麵幾近白癡的無知無能。這是北京古城所遭到的一次最大破壞。

第一次發出首都北京乃至全國住房存在嚴重問題的信號,不是什麼紅頭文件,而是1976年夏天的唐山大地震。第一次引起黨中央、國務院認真考慮我國城市人口、就業、住房一係列問題的,也不是主動積極的謀劃,而是近千萬上山下鄉回城知青的突發事件。

1978年4月4日,耀邦同誌在和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組”的談話中,對世界上人口流入城市的曆史現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 現在全世界都從農村吸引人到城市,隻有我們從城市到農村。這是暫時的,還是長久的?到農村去搞飯吃,現在城市有許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務,一是建築業,現在洗澡、理發、交通都緊張,不是搞這些,而到農村去搞飯吃。這是什麼馬克思主義!(《胡耀邦思想年譜》,第160頁,下引本書,隻注頁碼)耀邦同誌認為,數以百萬計、千萬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絕不是曆史潮流,不但廣大知青可以回城找到工作崗位,而且農民也可以大量進城。1982年4月15日,他同羅馬尼亞外賓談話中說道: 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如果農民隻搞農業,中國農民永遠富裕不起來。能不能把一部分農民引進城市當工人呢?現在,中國的城鎮人口和農村人口的比例是二比八。如果我們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從農村引進一億人口到城鎮,那時還是達不到三比七。(第737頁)一億農民進城,讓人不能不對耀邦同誌的預言感到驚訝!但前提應明確,其前提之一就是全國的城鎮化。

1983年底在討論第三個中央一號文件時,耀邦同誌認為: 本世紀末或者下世紀初,從事種植業的人達到三億左右,占百分之三十的樣子。現在不喊這個口號,但是我們心中要有數,心中無數就沒有方針上的指導。(第949頁)三億人口務農的預言也讓人驚訝!今後大中城市的人口要大大增加,我國的土地資源和耕地又奇缺,人們的住宅問題是否將會變得越來越無解呢?因為隻靠各個城市那點國有土地,根本無法解決六七億,甚至八九億人口的房產和居住問題。真正解決我國人民的住房問題,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隻有在打破城鄉對立的二元化經濟結構的框架之後才能有解,而且發展的餘地還非常之大,這就需要探索城鄉統籌的建房製度。這是因為:

一、 中國特色工業化的一條獨創之路,就是我國的工業化無需重走那條眾多產業工人都湧向大城市的老路。鄉鎮企業的工人可以大量聚集在小城小鎮,為大城市分流大部分勞動力,同時又使我國工業化的成本大大降低。據我所知,耀邦同誌較早提到鄉鎮企業是在1979年11月,那時鄉鎮企業還叫社隊企業。他認為: 我們該如何把地方工業、特別是社隊企業搞上去,從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高漲?看來,隻是大喊大叫大力發展,切實整頓還遠遠沒有抓住要害。(第445頁)以後,他特別重視蘇南和湖北鹹寧地區的中小城鎮,特別提到那裏的小城鎮抓住了鄉鎮企業發展起步的要害。城鎮、社隊幹部、能工巧匠延請大中城市的工程技術人員、工人師傅、科研人員,並同大中城市的企業合資經營生產,這種做法大大發展了鄉鎮企業,大大促進了小城鎮的就業人口,同時鄉鎮企業又形成了小城小鎮的經濟基礎。蘇南模式和溫州模式就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