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耀邦同誌對發展小城鎮的論述(2 / 3)

二、 發展小城鎮,有利於在我國廣大農村形成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他在1979年5月3日,對中央黨校的“理論動態組”的同誌們說: 比如,手工業問題,小城鎮。社會主義沒有經濟、文化中心,隻有幾個大城市,這麼大的國家,沒有小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網點,我看我們的經濟是不行的。(第356頁)小城鎮在各方麵的中心作用,他說得非常之多。他認為許多文化活動都可以因群眾的喜愛而提倡起來,應該引導民間藝人組織起來,發展自負盈虧的業餘或半業餘劇團,20世紀50年代行之有效的文化站、廣播站、科技站、電影隊都要恢複並發展起來。這些人才和機構都是小城鎮發展的積極推手。

他對西方國家的小城鎮印象很好,認為可以學習借鑒,為我所用。他說: 歐洲許多國家的小城鎮很發達,人們並不羨慕大城市。我們也要逐步把小城鎮搞起來,那裏有適合當地條件的工業、商業、服務業,有比較好的教育和文化設施,有看戲、看電影、聽音樂和吃東西的地方,有活躍的經濟、文化和信息交流,不是很好嗎?小城鎮要搞就搞好,做好規劃,搞一個成一個,不要搞了兩年又拆。(第1061頁)三、 耀邦同誌對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的內在含義還有一個創新的思想結晶,就是“離土不離鄉”,他在1983年12月22日的有關會議上提出: 不能把眼光隻放在十八億或者二十億畝土地上,隻把眼光放在糧食上。必須要逐漸從耕地的狹小範圍內一步一步地、積極地衝出來,離土不離鄉。(第949頁)離土不離鄉的思想,並沒有離開“三農”問題。事實上,一部分農民可以不搞農業,可以投入到新的商業、服務業、公交運輸業中去。經商務工的大多數農民既可以不進大城市,又可以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的現代文明: 即不離故鄉,不離農村,政府部門應該放開戶口和吃商品糧的限製,把農村的中心地區變成繁榮的小城鎮,豈不很好?

1984年,他在江西高安考察,當縣委書記翟時達說老表們申請在小集鎮開店的已有一百多戶,鄉鎮企業發展很快時,他講: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設小城鎮將是改變城鄉關係、改變勞動力結構和產業結構的一大措施。(第1062頁)我認為此話是對“離土不離鄉”最簡潔的解釋。

四、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如何平衡現代化大都市、眾多的小城鎮和廣大農村的人口和居住條件,是我國麵臨的一個新問題。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已是不爭的國際大都市,這裏可以舉行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可以舉辦世界博覽會,這樣的大城市和世界的大都市在硬件上已無分上下伯仲了。隨著以後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可以徹底擺脫身份、民族、戶口的束縛,更加自由地選擇這些國際大都市作為自己的居留地。但是否要設一些門檻和條件呢?必要的條件必須要有,但更重要的是必須發展眾多星羅棋布的小城小鎮,借以和我國的大城市、國際大都會相平衡,就是廣大農村也應是欣欣向榮的、居住條件優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耀邦同誌1978年春節,即剛到中組部上班後,在跟一位中年朋友聊天時,深情地說了他在這方麵的向往和憧憬: 不要忘記農村,中國幅員廣闊之處在農村,中國的大舞台在農村。中國人口那麼多,城市容納得了嗎?人都擠到城市怎麼成?一定要建設好農村,要建設發展鄉鎮、小城鎮。鄉鎮逐漸形成規模,星羅棋布,將眾多農民吸引到小城鎮,以城市帶動星羅棋布的鄉鎮,帶動農村,形成網式的格局,也許是解決中國眾多人口的一個方向,一個發展模式。(第140頁)現在我國真正到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多予少取放活”的轉折期了,耀邦同誌那時的美好理想,今天有了實現的更大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