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在中央領導的頭腦中,小城鎮建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重要。這一問題終於在1984年的一號文件中,占據了它的曆史地位,其意義非常重大。此後,小城鎮存在、發展和遇到的問題,不但成為全國廣大農村極為關注的問題,而且城市居民也日益感覺到任何人都莫能置身於此事之外了。耀邦同誌對這個文件怎樣評價呢?他說: 農業責任製五年見了效,還要堅持下去的話,發展專業戶、發展小城鎮是繼農業責任製之後的又一個大政策,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又一個大政策,是生產力的又一個大解放。(第948頁)應該說,耀邦同誌對發展農村小城鎮的評價是非常高的,以至於把它和農業生產責任製的曆史重要性相提並論。
有了小城鎮的發展,並以“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的中華文化為滋養,我國政府為人民服務的空間就會更加廣闊。城鄉居民的住宅問題才有根本解決的可能性。在改革前夜的1978年春節前夕,耀邦同誌若有所思,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黨是以農村包圍城市取得革命勝利的,現在的建設也可能先從農村抓起,讓農民擺脫困苦,先富起來,也許是又一次從農村到城市。(第140頁)20世紀80年代初,持小城鎮發展觀點的人還不多,費孝通先生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和耀邦同誌在小城鎮發展問題上神交很深。費老回憶,1983年9月開始,他以在家鄉做的實地調查為基礎,撰寫倡導發展小城鎮的係列文章。四篇文章寫齊,準備結集成冊時,傳到了耀邦同誌手中。當時耀邦同誌正感冒在家休息,無意中看了一遍,隨手寫了一段話,並推薦給黨內一些同誌參閱。耀邦同誌的批語說: 發展小城鎮這件事,我們黨內許多同誌還沒有接觸過,我也是蜻蜓點水,因此不可能有一致的看法,更不可能拿出一套正確的措施。既然拿不出,就不必急忙作決策,用簡單的行政手段推行……
這本小冊子是值得一看的,文字將近四萬,太長了一點,但是好看。費老畢竟是一位有專長的學者。而這篇東西持之有據,言之成理,能給人一定的思想啟迪。(《費孝通》,第42頁)十幾年後,費老提筆寫下了《老來緬懷胡耀邦同誌》一文,文章是這樣結尾的: 我感激他不僅在關鍵時刻給了我這一生中的第二次生命,而且以身作則地教導了我怎樣做一個黨的朋友,怎樣用自己的專長為人民服務而樂此不倦。(《費孝通文集》第15卷,第132頁)君子之交淡如水,耀邦同誌尊重費老,關心費老,耀邦同誌1986年6月出訪歐洲四國,費老也在同行之列。別無他故,民盟的前任主席費老當年不求名利,積極投身改革開放大業,並以自己的專長為偉大事業添磚加瓦。因此,耀邦同誌引費老為運謀國是的益友,視他為共同事業的同誌,也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了。費老的專著《小城鎮四記》就是小城鎮建設的一塊理論與調研相結合的堅固基石。
1988年夏,父親離開了工作崗位,在煙台休息。一天,忽聽說民盟多位領導剛到煙台開會,他二話沒說,很快趕到他們的住地,和費孝通、錢偉長等主席握手問候,時間不久,旋即離去。
2010年1月12日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