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規劃代表未來(3 / 3)

上麵說的“三集中”固然好,但農民的承包地和宅基地該如何對待?那時中央的一號文件雖然也說到耕地的統分結合,但如何統還無具體政策規定。現在承包的耕地可以流轉了,宅基地也應可以流轉;外來人可以把承包耕地的使用權流轉到自己手裏,宅基地及房產的使用權是否也可流轉給城裏人?隻要堅持一條,就是耕地、宅基地的所有權均屬村民的集體所有即可。

但根據我國現行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視之,實行起來卻有重大的困難需要克服,因為農民住宅的性質為“三非”,一非政府統一建設,二非物業化管理,三非上市流通交易。這“三非”集中反映了計劃經濟年代、城鄉二元對立結構的時代烙印,非常不合理。

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年年初,欣聞北京市政府出麵解決了海澱區北塢村的搬遷和今後村民的謀生、就業門路問題,這是否可視作是對“三非”的突破呢?其舊村原址已成為北京的郊野公園,現在人們隻要一出頤和園西門,直到玉泉山腳下,已成為人們休閑遊玩的好去處,無疑也為首都大大增加了迷人的亮點。報上還登了,今年市政府還要對城鄉接合部的50個村莊、25平方公裏的麵積,依照北京市的規劃進行整合、改建。

當時,中央對北京市的兩次指示,不但給北京的建設指明了道路,而且對其他直轄市都有促進作用。如,李瑞環同誌就談到: 中央提出的北京市四項建設方針,是把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放在首位的。上海最近就經常在報紙上講城市建設、基礎建設,並提出“七五”期間把提高城市基礎設施功能放在突出地位。很多城市也都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我看這個趨勢是不以人們的意誌為轉移的。(《務實求理》第354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4月版)實際情況是,1984年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就把中央對北京市城市建設的兩次批複的精神寫入全會的決議之中。

中央兩次對北京市規劃建設的指示,耀邦同誌須臾未忘,他時時關心北京市建設規劃的進展和困難。1981年2月3日,舊曆除夕,耀邦同誌在中南海勤政殿值班,望著滿天的煙火,一股憂思又湧上心頭,他對身邊的秘書說: 你看看北京的夜空,烏煙瘴氣。北京如此,全國也一樣。我們國家人口多,生態環境是個大問題,治理生態環境,還是我們今後一項十分繁重的大任務哩。(《胡耀邦思想年譜》第603頁)1984年3月12日,他視察北京昌平踩河大隊,了解到大隊統一規劃蓋房子,可節省農村土地時,他指出: 蓋房子要問農民滿意不滿意,要考慮他們的利益,樣式不要強求一律。北方建房子要特別注意冬天保暖,夏天降溫,搞好沼氣、道路、用水的設計。他最後感慨地說: 我最關心北京什麼時候實現電氣化,這是個大事情,隻要能源上去了,什麼都好辦。(《胡耀邦思想年譜》第986頁)今年是世博會在中國的舉辦之年。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雖然我國城市的大規模建設起步很晚,但中央當時對北京市的兩次批示,抓住了方向,把握住了時機,它不但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也要我國的小城鎮更優美,廣大農村更文明。中央關於北京市建設規劃方案代表了首都發展的方向,象征著首都的未來。

(原載於《南方周末》2010年7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