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
概況
解放一江山島烈士陵園位於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楓山北麓,占地麵積675畝,是為紀念1955年1月18日在解放一江山島戰鬥中光榮犧牲的四百多名烈士而建。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陵園占地總麵積44.62萬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一江山島登陸紀念館、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紀念塔、烈士橋、烈士墓群、紀念牌坊、“眾誌成城”、“光照千秋”、“三軍豐碑”、“和平昌盛”群雕,52名將軍題詞碑廊等。
一江山島登陸戰紀念館占地麵積2600平方米,於2004年底建成。紀念館功能布局基本分為三部分,包括展廳、演示放映廳,以及一部分接待、會議和館員辦公室等內容。展廳分上下兩層,布展麵積2800平方米。展廳北側一端設有一個二層高的展示空間,用以展示一江山島沙盤模型。一樓的展廳主要展出了戰役的背景、籌劃和準備三個部分,二樓的展廳主要展出了戰鬥的經過,大陳島的解放以及戰後重建工作的情況。
烈士紀念館地處烈士陵園北山,建築麵積553平方米。門口匾額“烈士紀念館”和楹聯“悼英雄壯烈精神萬古長青,繼遺誌一定解放金馬台澎”,是時任浙江省省長周建人所撰。紀念館一、二層為陳列廳,一層中間圓柱上正對大門的一麵是張愛萍將軍在紀念解放一江山島登陸戰勝利40周年題詞,另有四塊大型浮雕,分別為授旗、出發、登陸、解放四個場麵。一二層環牆是戰鬥功臣烈士共17座雕像,雕像下麵附有烈士事跡、遺物、烈士日記、獎章和血衣等。二層中間圓柱上陳列的是犧牲烈士的遺像,下麵附有簡曆。
烈士紀念塔高18米,為陵園內最高建築物。基座為五角形,青石砌築,上為混凝土塔身,呈三大麵和三小麵相間的六角形,威武挺拔的陸、海、空三尊雕像立於基座上,塔尖裝紅五星燈。塔身上麵是當時浙江省軍、政首長所題的塔名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金色大字。
烈士墓區中心有紀念碑亭,紀念碑係浙江省人民政府所立。碑文主要記載解放一江山島戰鬥的概況和勉勵後人飲水思源,肩負起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神聖責任。
生物通不過的鋼鐵堡壘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後,美國不甘心失敗,支持台灣蔣介石集團對中國東南沿海的軍事挑釁活動加劇。為了達到繼續霸占台灣,並以此為基地,擴大對中國大陸的侵略的目的,美國於1954年12月2日,同台灣國民黨集團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把浙江、福建沿海島嶼都劃入其“協防”範圍,企圖使其武裝侵占台灣的罪惡行為合法化。
在美國的支持下,蔣介石蠢蠢欲動,準備對大陸進行反攻。他們在浙江沿海以上、下大陳為中心,在福建沿海以馬祖、金門島為中心,苦心經營,以作為其所謂“保衛自由世界”的前哨據點和“反攻大陸的跳板”。他們以部分殘餘部隊為骨幹,組織海匪、特務在海上搶劫、破壞,致使沿海漁民無法進行正常的漁業生產,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
為改變台海戰略態勢,將國民黨集團對沿海的襲擾徹底粉碎,維護人民的和平生活和生產,打擊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為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統一的渡海登陸作戰積累經驗,中央軍委總參作戰部及華東軍區提出建議,以20軍60師為主,組織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發起大陳列島戰役,首戰直取國民黨據守的一江山島。這一建議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和中央軍委的批準。
一江山島位於台州灣椒江口海麵,距大陸30餘公裏,北至頭門山9公裏,南至大陳島17公裏。該島分北江、南江兩島。北江島東西長約1900米,南北寬約100至700米,麵積約1平方公裏。南江島東西長約1010米,南北寬約300米,麵積約0.7平方公裏。南江、北江兩島相距約100至200米。北江島的203、190高地和南江島的180、160高地,都可以鳥瞰控製全島。島的四周都陡壁岩礁,岩質堅硬,岩皮光滑。岸高10至40米不等,近岸水深7至8米,旋渦和岩頭浪非常多。
駐守在島上的是國民黨軍一江山地區司令部、突擊第四大隊四中隊和炮兵第一中隊,共有近1100人。守軍在美國“西方公司”的協助下,長期設防,構築永久性、半永久性碉堡154個,塹壕2道,配置4層火力網,並設置了鐵絲網、地雷和絆網等副防禦設施,聲稱該島為“生物通不過的鋼鐵堡壘”。
海陸空聯合大作戰
華東軍區根據中央軍委的指示,於1954年8月27日成立了以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為總指揮的浙東前線指揮部,並確定步兵20軍60師178團3個營,180團1個營,高射炮兵1個團,火箭炮兵2個營及噴火兵、工兵各1部;海軍航空兵7個大隊、海軍第六艦隊、魚雷艇、登陸運輸船艇各1部和部分海岸炮兵;空軍航空兵15個大隊又一個中隊為參戰部隊。經過4個多月的周密籌劃、充分準備、反複演練,解放軍於1955年1月18日,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全力支持下,以絕對優勢與國民黨軍展開了一場激戰,一舉攻占了一江山島。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時,空軍首先拉開了戰幕。4個轟炸機大隊和3個強擊機大隊共188架戰機,分別從6個機場飛向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實施第一次航空火力攻擊,將120多噸炸彈投到一江山島和大陳島。兩島火光四起、炸彈雷鳴。敵軍的通訊係統被徹底炸毀,兩島守敵與台灣失去了聯絡,頓時亂作一團。
9時整,海岸炮兵群287門火炮和火箭炮實施了第一次炮火打擊,經過7次間隙射擊和5次急襲射擊,12000多發炮彈落在一江山島上,一江山島被炸得山崩地裂。12時15分,解放軍海上登陸部隊3700名官兵乘138艘登陸艇,成波浪形編隊,分3個方向,在海軍30多艘護衛艦艇、空軍51架戰機的掩護下,以排山倒海之勢,向一江山島進發。
13時30分,轟炸機和強擊機各3個大隊對一江山守敵實施第二次航空火力打擊。與此同時,解放軍海軍艦艇在距國民黨軍碉堡3500米處,對國民黨軍展開猛烈射擊,摧毀了國民黨軍前沿突出大部分工事。國民黨軍有生力量被壓製,通信聯絡中斷,指揮癱瘓,這為登島部隊的順利突破創造了條件。
14時29分,步兵178團2營率先在樂清礁、北山灣一帶搶灘登陸成功,隨後攻擊前進,直插頂峰203高地。14時37分,步兵180團2營在南江勝利村西側登陸成功,隨後,各後續部隊也紛紛登陸,並迅速支援搶灘部隊,向敵縱深發展進攻。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激戰,解放軍一舉攻克一江山島,全殲國民黨駐軍王生明部1100人,其中俘敵551人,斃敵519人,解放軍陣亡官兵454人。這次戰役震驚了台灣國民黨當局,也震驚了美國政府,從而迫使國民黨軍隊撤出大陳等島嶼,浙江沿海始告全境肅清。
張愛萍將軍為此豪情奔湧、詩性迸發,吟成一首蕩氣回腸的《沁園春》詞:東海風光,廖廓藍天,滔滔碧浪。看騎鯨蹈海,風馳虎躍,雄鷹獵獵,雷擊龍翔。雄師易統,戎機難覓,陸海空直搗金湯,銳難當。望大陳列島,火海汪洋。料得帥駭軍慌,憑一紙空文豈能防。憶昔諾曼底,西西裏島,衝繩大戰,何須鼓簧。陡崖峭壁,鋼鐵堡壘,首戰奏凱震八荒。英雄讚,似西湖競渡,初試鋒芒。
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寧波鄞縣四明山麓樟溪畔的章水鎮,始建於1944年12月,原為李敏等烈士埋葬處。1951年起,鄞縣人民政府著手對陵園進行了幾次整修擴建,形成目前總占地麵積14300平方米、建築麵積3700平方米的規模。2001年6月,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整修後的烈士陵園坐北朝南,背倚望海尖娘崗山,建築錯落有致,由烈士墓、碑、亭、紀念堂、陳列廳等組成。
陵園北麵後端為墓區,築有五座穹窿形圓墓和一座長方形墓塚,墓內分別安葬著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的157位烈士的忠骨。
墓區正前方2米高的二層平台上,淩空聳立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高25.2米,象征寧波鄞縣於1925年2月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塔座四周鐫刻四組浮雕圖案,分別為“大嵩潮”、“梅園旗”、“樟溪血”、“四明火”,藝術地再現了鄞縣革命鬥爭如火如荼的曆程。
紀念塔前一塊4000平方米的草坪廣場,可容納2000多人舉行祭奠活動。廣場以南兩側,相對建有五角形紀念亭,亭內各豎石碑一塊,下麵分別鐫有“生的偉大”、“死的光榮”8個大字,碑陰鐫有198位烈士英名。
陵園西首有一幢三層樓建築,一樓為革命烈士紀念館,館內牆上一塊“英烈永垂四明”碑石上,銘刻670餘位烈士的英名。二樓、三樓分別為“烈士骨灰室”及“病故革命工作者骨灰室”。
紀念館北麵是陳列大廳,建築麵積678平方米,廳內展出了鄞縣四個曆史時期即:大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革命鬥爭史和烈士事跡。在每個革命時期裏,概述了當時革命鬥爭形勢,展出各個時期革命先烈鬥爭經曆、史料照片、個人遺物、遺照等。
在100多件革命文物裏,無論是一頁信箋、一支鋼筆、一本日記、一件戰利品以及大刀、步槍、子彈等,都形象、生動地提示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和“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真理。
紅色四明
寧波鄞縣四明山區,峰巒疊嶂,地勢複雜。在各個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都在這裏領導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尤其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黨在這裏領導人民建立了武裝,與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鬥爭,譜寫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為了紀念這些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從1951年開始,寧波和鄞縣人民在鄞縣西部的章水鎮興建、擴建烈士陵園和革命烈士紀念館。目前,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占地麵積已達14300平方米。陵園內,樹茂花繁,風景宜人。
鄞縣四明山革命烈士陵園於2001年被中宣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在它已成為人們緬懷先烈、寄托哀思、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到這裏來參觀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
“浙東劉胡蘭”——李敏
1924年1月30日,李敏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小港鄉青峙李隘村一個貧困家庭。幼年時跟著母親在上海一家日本人辦的紗廠當了兩年半童工。後來跟隨父親回鄉,在延陵學校讀書,受到了黨的教育和革命思想的熏陶。
1942年秋,李敏到鄞西樟水區啟明小學以教書為掩護,從事群眾工作。樟水地區是共產黨在鄞西與敵、偽、頑勢力鬥爭的一個焦點,鬥爭十分複雜。李敏深深懂得,戰爭必須依靠群眾。因此,她首先利用學校這個陣地,向學生們進行抗日救國教育,給他們講抗日故事,教唱抗日歌曲。
同時,李敏也特別重視訪貧問苦。每次見到貧苦農民都會打招呼。走進群眾家裏,燒火、掃地、抱小孩,什麼都幹。她又以結拜姐妹、見拜爹娘的方式,結交了很多朋友。李敏奔走在各村,用“一隻筷易斷,一束筷難折”的通俗例子將群眾組織起來,共同抗日。沒過多久,樟水各村自衛隊相繼成立。在以後的反敵、反頑戰鬥中,配合遊擊隊作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943年秋,浙東反頑自衛戰爭即將開始。縣委決定加強對鄞江新區的領導,調李敏任該區區委書記。
當時,浙東遊擊縱隊主力為了打擊頑軍,進行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整個鄞西地區隻留下部分縣、區武裝就地堅持鬥爭。而鄞江區的桓村、後隆和上、下孤山以及金陸、禪岩沿一帶,形勢更為險惡。駐紮在離那裏五六裏路的鄞江橋的日本鬼子與偽軍虎視眈眈,“浙保”二團突擊營、郭青白殘部,在那裏伺機襲擊,山村裏敵人進進出出,槍聲日夜不絕。李敏抱著“咬緊牙關,衝出路來”的決心,帶著工作組來到虎口開展工作。
剛到這裏時,工作組為了甩掉敵人的追蹤搜索,有時一夜要翻幾個山頭,更換好幾個宿營地,有時晝伏夜出,到村民中宣傳黨的抗日政策,揭露國民黨假抗戰、真反共的陰謀,號召大家組織起來,實行減租減息,共同對敵。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工作,組建了農協會、婦女會、兒童團、判山會,還以獵戶隊為骨幹,拉起了一支10餘人的區小隊,將國民黨設立的稅卡和情報站搗毀。
11月下旬,浙東遊擊縱隊一部駐紮在桓村、後隆、上、下孤山一帶,準備向國民黨賀鉞芳部隊發動攻擊。李敏為了做好後勤供應工作,熬過了很多不眠之夜。
24日深夜,部隊即將出發。那天,李敏從各村動員組織擔架隊回到上孤山,天色已經暗了下來,但她仍不放心,走到村外觀察地形。她發現村後的“溪步”已被水淹沒。這條溪步是出征東、西嶴的必經之路。戰士們腳上穿的是布鞋或草鞋,如果一出村就濕了鞋襪,天這麼冷,肯定會凍壞腳,脫鞋過水行軍速度又會受到影響。李敏連忙回村,發動婦女背來幾十條長凳,用繩子縛住凳腳搭起了木橋,戰士得以順利通過溪步。
1944年2月21日,國民黨“浙保”二團在偷襲中意外抓住了李敏。麵對審問,李敏毫不畏懼。敵人惱羞成怒,竟將李敏等三人除去外衣隻剩一件襯衣綁在樟樹街十字路上,用刺刀殺害,李敏犧牲時年僅21歲。浙東人民讚譽她為“浙東劉胡蘭”。
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
概況
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城區鴉片戰爭遺址公園內,建築麵積500餘平方米,1996年5月奠基,1997年6月20日正式對外開放,2001年6月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展廳分國恥篇、抗爭篇和回歸篇三大部分,陳列140多幅曆史照片、20多幅展現當年場景的美術作品,以及數十件模型、武器、旗幟和服裝等實物。展廳正中為大型“定海第二次保衛戰”沙盤,兩翼各擺設逼真的戰船模型,加上陳列的古鐵炮,全麵展示了舟山軍民奮勇抗英的曆史畫卷。
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是鴉片戰爭遺址公園的主體建築。鴉片戰爭遺址公園是為了紀念鴉片戰爭陣亡的將士而建,是一座以鴉片戰爭古戰場為載體、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紀念公園。園內除舟山鴉片戰爭紀念館外,還建有“三總兵”紀念廣場、百將題碑、傲骨亭等,及遷建的三忠祠和在公園施工中發現的抗英陣亡將士古墓群。
定海保衛戰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國政府遣使來華,七月到達定海城,認為定海是“東方威尼斯”,九月麵求乾隆皇帝租借定海遭到拒絕,此後一直心存覬覦。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英國政府謀劃派遣遠征軍到中國,先封鎖珠江口,再占領舟山群島,最後去渤海灣,北上天津威脅北京,逼迫清政府開放口岸割讓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