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貫徹周恩來的指示,很快派人找到沙孟海,要他把名字補上。可沙孟海的倔勁上來了。他說:“要麼重寫一塊匾,名字就不補了。”來人非常尷尬,但是寫字的事又強求不得。事出緊迫,他們隻好請來另外一個人,拚湊了“沙文若”三個字補上。字寫得不協調,但“大雄寶殿”的匾額上,“沙文若”三個字到底還是出現了。

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

概況

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位於浙江省長興縣城西北槐坎鄉溫塘村,2009年5月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紀念館原為清代鹹豐年間民宅,距今150曆史,房屋建築呈磚木結構,正屋是一四麵高牆前後兩進五開間的走馬樓,共有房屋46間。整個建築規模寬敞,布局緊湊,構造精巧,雕飾華麗,錯落有致,體現清代民宅建築古樸、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

紀念館現占地麵積為3400平方米,四周古槐參天,鬆柏掩映,百花吐蕊,綠草如茵。大門左右是江渭清將軍題寫的“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和著名書法家郭仲選題寫的“新四軍蘇浙軍區文物保管所”牌額,庭院西側為原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將軍骨灰安放紀念碑,東側是“軍民魚水情”雕塑,右前方是新近建立的“紀念新四軍蘇浙軍區成立五十周年”紀念碑,碑上銀白色“N4A”三個大字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紀念館內部布置莊嚴、肅穆。展覽大廳正廳是鬆柏鮮花簇擁著的粟裕將軍半身塑像,塑像後紅絲絨帷幕上是葉飛的題詞:“軍民團結、無往不勝”。樓上樓下1000平方米的四大展廳收藏陳列著645件珍貴文物,420幀曆史照片和近百幅老戰士詩書畫作品。這裏有保留汗漬和血跡的中共黨證,軍區司令部發布的《新四軍蘇浙軍區對日本駐軍通牒》,軍區司令部參謀處繪製的軍用地圖,油印的《論持久戰》,有兵工廠用來鑄造武器用的“大風廂”,江南銀行發行的“抗幣”,報社油印《蘇南報》的“石印版”,有新四軍穿過的服裝、雨蓑、草鞋,用過的竹碗、大刀、土槍和繳獲的刺刀、鋼盔、電話機,有從烈士遺骸上取下的子彈頭,烈士遺物——作戰筆記、私章、鋼筆等實物,還有不少當時拍攝的表現根據地軍民學習、生產、操練、集會、偵察、行軍、戰鬥、支前、宣傳、慶功的照片。

其中一幅反映當年蘇浙軍區創辦“蘇浙公學”的照片上,“這裏沒有黃浦軍官,隻有身經百戰的老戰士;這裏沒有學士博士,隻有豐富經驗的革命者”的對聯和“革命熔爐”橫批,以及“學用一致,實事求是,埋頭苦幹的精神;遵守紀律自動自治,團結互助的學風”橫幅標語字跡至今還清晰可辨。

整個展覽圍繞“新四軍在浙西”這一主題,分為新四軍十六旅挺進郎廣地區開辟抗日根據地,新四軍蘇浙軍區成立肩負戰略反攻重任、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抗戰勝利新四軍奉命北撤,緬懷革命先烈,繼承革命遺誌,長興抗日烽火,老戰士詩書畫,革命文物八個方麵係統地記錄了1943年秋至1945年10月新四軍蘇浙軍區整個戰鬥曆程,再現了當年新四軍蘇浙軍區廣大軍民可歌可泣的光輝業績,從而熱情謳歌了粟裕、葉飛、劉先勝、鍾期光、王必成、江渭清等將軍的卓著功勳。

粟裕將軍與長工

仰峰岕三麵環山,毛竹遍野,村中一條由西而東的小溪穿境而過。溪邊銀杏華蓋,鬱鬱蔥蔥。

粟裕到了仰峰岕後,一有時間就來到溪邊和山裏人交談,邊了解民情,邊宣傳抗日,如“窮人翻身解放”,“新四軍是老百姓的武裝”,“老百姓會打仗才能保住家鄉”等等。粟裕說得簡單明了,鄉親們聽得津津有味。時間一長,鄉親們與粟裕熟了,有時遇到難事就來向他請教。

住在粟裕樓下的長工是位憨厚樸實、目不識丁的莊稼漢,名叫侯阿苟。粟裕在老鄉中間談話時,他也擠在中間聽。阿苟心裏對粟裕非常崇拜。

那年,粟裕的兒子小戎4歲,長得活潑可愛。阿苟很喜歡小戎。一天阿苟從山上抓回一隻漂亮的小鳥,用毛竹做個鳥籠,送給小戎。從此小戎與阿苟很友好,有時還伸出小手要阿苟抱抱。漸漸地,阿苟和小戎、粟裕夫人楚青、粟裕都熟悉了。

為了生計,阿苟每隔一天都要趕著騾子,翻山越嶺到日偽軍占領的江蘇宜興張渚鎮去出售山貨。時間久了,阿苟非常熟悉張渚一帶的情況。

一天夜裏,司令部機要室的小季領著後勤部的一個幹事來找阿苟,想請阿苟代買一些白紙。阿苟想:給新四軍買東西,鬼子捉住了要殺頭的,有些猶豫。但當他聽說是粟裕司令辦公用時,阿苟爽快地答應了。從此,阿苟開始為新四軍秘密采購東西。

4月上旬的一天,警衛參謀來動員阿苟給粟裕當挑伕,說:“部隊要上前線,粟司令和部隊同誌都熟悉你,信任你,在槐坎幾百位民伕中挑中你啊!”阿苟滿心歡喜:“能給粟司令當挑伕,又能上前線,這是多麼光榮的事情啊!”

仰峰岕到天目山相距一百多公裏,道路崎嶇。當行至金村時,按預定計劃,長興的民伕都該回轉,改由其他地方民伕替代。可是,阿苟騾子馱的物品非常重要,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參謀就跟阿苟商量:“可不可以再送一程?”阿苟笑了,於是又跟部隊來到孝豐前線指揮部。

粟裕見阿苟身強力壯,誠實憨厚,又吃苦耐勞,笑盈盈地說:“辛苦你了,謝謝你。”並吩咐身邊工作人員邀請阿苟留下吃飯,晚上觀看部隊文藝演出。阿苟從小幫工,飽嚐人世間的辛酸,從沒聽過這樣溫暖的語言,享受如此熱情的接待,眼睛不禁濕潤了。

1945年9月,粟裕和他的戰友遵照中央的指示離開了仰峰岕,移師江蘇宜興張渚。阿苟趕著騾子到張渚賣板栗,希望能再見見粟司令。在大街上阿苟看見粟裕的警衛員,他立即走上前,拉住警衛員的手,打聽粟司令的消息。

粟裕聽說阿苟來了,馬上讓警衛員帶阿苟來見麵。臨時指揮所裏,粟裕在同幾位首長談話,他見到阿苟後親切地點了點頭,吩咐警衛員燒碗麵給阿苟吃。臨別時,粟裕對阿苟說:“我們要過江了,但我們還會來的。這裏有兩張桌子和凳子、椅子,你帶回去用,作個留念吧。”阿苟聽了不知所措地說:“粟司令,你把這些東西給了我,以後用什麼呢?”粟裕含笑風趣地說:“革命者四海為家,席地而坐就當凳子,背包就是辦公室桌子啊。”

黃昏,阿苟趕著騾子,馱著粟司令送給的桌子、凳子和椅子在山間的羊腸小道走著,想著,心裏默默期盼粟裕能早點回來。解放後,阿苟把兩張桌子送到新四軍蘇浙軍區紀念館。從此,將軍與長工的故事越傳越廣。

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

概況

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位於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西部山門鎮、鳳臥鎮鏡內。平陽山門、鳳臥一帶是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也是曾山、劉英、粟裕等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一。2009年5月,溫州浙南平陽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舊址群包括含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閩浙邊臨時省委駐地三個地點。

中共浙江省“一大”舊址於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一大”陳列館於1995年底動工興建,於2007年8月3日舉行省“一大”陳列館開館儀式,並對外開放。

閩浙邊抗日救亡幹部學校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崗坪上的山門小學內,前身為山門疇溪小學。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高潮。中國共產黨為了加強抗戰力量,迎接將來鬥爭的需要,解決骨幹不足的問題,於1938年1月15日,以劉英、粟裕為首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山門鎮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招收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學生、工人、教師等學員200多人,開設遊擊戰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經濟學、群眾工作等課程。1938年1月開學,3月結束。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是當年南方八省十四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幹部學校,辦學為期雖然短暫,但收效甚大。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這些學員南征北戰,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為黨政軍及各條戰線的骨幹,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做出巨大貢獻。

閩浙邊臨時省委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北側半山腰大屯村,海拔400米,該村東鄰鳳臥鎮,西北與文成縣接壤,東西兩側是峽穀,南麵有條盤山公路通向山門街。周圍群山連綿,峽穀幽深,古樹蒼鬱,山峻路險。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辦公地點設在大屯村東南麵鄭永盛家的九間平房裏。省委機關的油印室、收發報機、縫紉組、軍械組、紅軍食堂等分設在大屯村的周圍群眾家裏。革命前輩曾山、粟裕也曾在大屯村工作、生活過。曾山在此傳達了中共中央和東南分局的批示,詳細聽取了劉英、粟裕的工作彙報,具體詢問部隊供給和地方組織等情況,並就全國抗戰形勢和浙江黨組織、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及浙南根據地的工作做了重要部署。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領部隊北上抗日後,省委機關從大屯村移往鳳臥鎮玉青岩村。大屯村是閩浙邊臨時省委機關在浙南駐紮最久的地方。

中共浙江省“一大”

1939年7月21日至30日,中國共產黨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會在浙南平陽縣鳳臥鄉的冠尖和馬頭崗兩地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26名,代表全省約2萬名共產黨員。這是1922年9月浙江建立黨組織後的第一次,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浙江黨組織召開的唯一一次全省黨代表大會。

1939年的浙江黨組織,正從抗戰第一階段的輔助地位,轉向抗戰相持階段的主要地位,成為東南抗戰的重要支點之一。中共浙江省委決定召開代表大會,結合浙江實際,討論和決定今後浙江黨的任務和總方針;民主選舉新的省委機構;選舉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劉英代表中國共產黨浙江省委員會作政治報告和兩年來浙江工作的書麵總結。大會提出浙江全黨和全省人民當前的7項緊急任務,包括加緊全民動員,武裝保衛沿海,保衛浙江,打退敵人的進攻;加緊統一戰線工作,克服摩擦,以推進國共兩黨更緊密的合作與全民族的更加團結等。同時,號召全體黨員要團結各界民眾和各抗日黨派,領導民眾,克服困難,走上反攻階段,在東南戰場上樹立雄偉的陣勢,驅逐敵人,收複失地,摧毀一切偽政權,為建立新中國的偉業前進。

大會通過了《關於目前抗戰形勢與浙江黨的任務的決議》等一係列文件。但因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浙江各級黨組織轉入隱蔽鬥爭,大部分決議內容未能真正實施。

會上劉英當選中國共產黨浙江省委員會委員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任浙江省委書記和中共七大浙江代表團團長。

“浙南劉胡蘭”——鄭明德

鄭明德,出生於1925年,浙江平陽人,是原中共平陽縣委書記鄭海嘯的女兒。她從小參加革命,不畏艱險,英勇鬥爭,年僅16歲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人稱“浙南劉胡蘭”。

抗日戰爭爆發後,13歲的鄭明德,積極參加抗日救亡工作。一次,平陽水頭街召開群眾大會,她在大會上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痛斥國民黨的亡國論,說得頗有條理,博得許多人的讚許。

1938年春天,栗裕率領部隊北上抗日,中共平陽縣委號召群眾積極支援前線。鄭明德發動群眾趕做軍鞋,並把家裏僅有的舊被單、破衣服都拿出來做軍鞋。在她的帶動下,僅有200多戶人家的鳳林村,在短短的時間裏,趕做了400多雙軍鞋。而這一年冬天,鄭明德全家人蓋的卻是一條薄棉絮。她還積極參加抗日宣傳隊活動,教歌、演講、搞義賣、辦婦女識字班,各項工作都搞得有聲有色。

1940年,敵人瘋狂地破壞地下黨組織,逮捕、殺害共產黨員和群眾。在這白色恐怖下,鄭明德沒有被嚇倒。在一個漆黑的夜晚,她毅然告別多病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離家去追隨革命隊伍。參加部隊後不久,敵人就點火把她家的房子燒掉了,並抓走了年幼的妹妹。

國民黨反動派這種殘暴的手段使鄭明德的革命意誌更加堅定了。她和戰友們“身住密林大深山,天然山洞當房間”,經受著各種磨煉。鄭明德在平陽縣委宣傳部附設的流動“紅星”圖書館工作期間,獨自背著二三十斤重的圖書和宣傳品,跟隨部隊前進。到了宿營地,在做好本職工作外,她還熱情地教歌、教識字,向群眾宣傳黨的主張。在軍政幹部訓練班,她起早貪黑,努力學理論,認真做筆記,有時間還看一些文藝小說。省委書記劉英經常找她談話,啟發她提高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黨的關懷下,鄭明德猶如春天的花朵,在群眾的沃土之上漸漸開放。

1941年3月,鄭明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她按照黨的指示,到環境最艱苦、鬥爭最激烈的平西區工作。7月16日,鄭明德等十多名戰士,在轉移到瑞安公陽時,遇到了頑固軍的包圍。當時,鄭明德腳病發得厲害,加上一晝夜的急行軍,饑餓、勞累一齊襲來。後來,她的腿部被頑軍子彈打中,行動更加困難。戰友們要背她走,她為了保存黨的力量,堅決拒絕。大家隻好含淚把她隱藏在山坑裏。刁滑的頑軍順著血跡搜索,將鄭明德抓捕。

在獄中,敵人對鄭明德用盡了各種酷刑,但她始終沒有吐露出有關黨的一絲一毫的機密。她回答敵人就是這麼一句話,“要麼把我放出去,要麼槍斃我,別無其他。”

鄭明德被捕後,中共平陽縣委曾多次設法營救她,但都因為敵人的監視嚴密,沒有成功。鄭明德聽到組織要來劫獄的風聲,馬上托人帶信給組織:敵人戒備森嚴,不能為我一個人使部隊遭受損失。她卻時刻關心著戰友們的安全。有一次,鄭明德從女看守那裏打探到國民黨保安團在部署兵力,準備進攻瑞安邊境遊擊區,她立即設法把情報送出去。遊擊隊及時轉移,避免了損失。

敵人用盡了各種方法,卻始終得不到一句滿意的回答,於是在1942年6月27日,將鄭明德殘忍殺害,那年鄭明德才16歲。她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她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卻永遠閃耀著光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組織編寫.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巡禮.北京: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組織編寫.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巡禮.北京:北京學習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組織編寫.中國紅色旅遊.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8

4.北京支部生活雜誌社編著.90年中人與事——紅色紀念館的訴說.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精神豐碑: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巡禮.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

6.中華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