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在現場傳遞著,每個看到短信的人都掉下了眼淚。
苟曉超生於1984年9月,2006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重慶西南大學計算機專業,2007年8月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公考成為一名教師,他放棄了留在縣城工作的機會,來到一所農村小學任教。因為優異的工作業績和高尚的思想品格,2008年4月,他被學校發展為入黨積極分子,同年的5月2日剛舉行了婚禮。
當災難來臨時,苟曉超老師正在教學樓裏例行巡察。突然,一陣地動山搖,整棟教學樓劇烈地顫抖搖晃。“快跑,教學樓要垮了!”他大聲呼喊,讓學生趕快逃生。同時,他大聲通知在二樓和一樓巡察的各位老師。正酣睡著的孩子被驚醒了,一時迷迷糊糊,不知所措。“快跑!危險!快,快……”他一邊大聲喊著,一邊迅速抱起兩名孩子直往樓下衝去,清醒的孩子們緊隨著往下跑。到了樓下,他立刻返身衝向三樓。此時,150多名孩子正從樓道向下湧來,他奮力來到三樓,又抱起兩名學生向樓下衝。當苟曉超再一次衝到三樓抱起兩名孩子向樓下跑,剛跑到一樓地麵的最後一級樓梯時,頂樓在搖晃中轟然坍塌,一瞬間,磚塊、玻璃、混凝土劈頭蓋麵地向他們襲來。一塊重約一噸的磚塊和混凝土砸向他的小腿,他本能地將兩個孩子護在懷中,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擋住從天而降的磚塊。苟曉超的雙腿被砸斷,胸部、頭部也受到了重傷,頓時撲倒在血泊之中。
飛速趕來的老師和群眾在搬苟曉超身上的磚塊和混凝土時,苟曉超斷斷續續地說:“我……恐怕……不行了,快……快……救孩子!”他艱難地用手指向頂樓,“上……上麵……還……還有……”下午4時20分,當苟曉超被轉往縣城醫院搶救的途中,因傷勢過重而永遠地離開了親人和他深愛著的學生。苟曉超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華章,印證了人民教師的光輝偉大。
2008年5月12日下午,地震之後,與汶川直線距離僅10公裏的龍門山鎮頓成一片殘垣敗瓦,難以計數的災民在一片廢墟前呻吟掙紮。四川彭州白水河派出所的10名民警緊急動員,與治保巡邏隊一起搶救出70多人,其中大部分身負重傷、血流不止。
山上藥品匱乏,但此時下山的路早已被巨石和大樹阻斷了。如不迅速開辟出一條通道運送傷員下山接受治療,他們的生命將受到威脅。情急之下,民警徐銳在街邊一家倒掉的鹵菜鋪子邊撿起一把菜刀,大踏步地往山下跑去。此時已是晚上7點,地震之後的龍門山鎮上空黑雲密布,陰冷的山風夾著豆大的雨點,打在臉上透著冰冷無情。在白水河大橋前2公裏處,徐銳和4名民警一起清理橫在泥路中間的大樹。在山上生長了數十年的樹木十分粗大堅韌,徐銳第一刀重重地劈下去,結果用力太猛,菜刀深深陷進樹身拔不出來。他拚命猛抽,菜刀彈起,正砸在胸口上,一股鑽心的疼痛直向他襲來。他沒有停止,第二刀用力稍輕,然後是第三刀、第四刀……粗大的樹幹從中斷開了。正在這時,漆黑的雨夜裏突然傳來一聲巨響,路邊的山體再次崩塌,沙石樹木衝到民警們的腳邊。情況十分危急,可急著開路的幾位民警絲毫沒有停下來。
漸漸地,泥路上的人越來越多,在鎮上維持秩序的民警又被抽調了3人來到這裏,幫忙抬樹抬石頭。在地震中受輕傷的一位居民也從家中操起了菜刀,跟隨民警們一陣狂舞亂劈,清理道路。不知奮戰了多久,被阻斷了半裏多的道路障礙全被清理幹淨,與通往山下的道路連接在一起。第二天的上午,鎮上的所有重傷員都沿著這條路被送下了山。望著傷員被順利送下山的背影,徐銳和大家才意識到紅腫的雙手傳來陣陣錐心的疼痛。
第六節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四川省通江縣城東四十餘公裏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墓區安葬著3800多名紅四方麵軍指戰員的遺體,是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墓,1934年秋建成。1985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為“紅四方麵軍王坪烈士陵園”。1989年8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全國烈士紀念建築重點保護單位,並進行維修。2002年報經國務院批準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2009年5月,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中宣部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修繕後的陵園由“鐵血丹心”廣場、千秋大道、烈士陵園牌坊、陵園核心區、散葬墓區、紀念館等部分組成,核心墓區及保護區擴至1800畝。從高處俯瞰,陵園氣勢磅礴、巍峨壯觀,墓碑掩映在蒼鬆翠柏之間,小徑蜿蜒於綠樹黃菊之中。
1934年3月,紅四方麵軍為粉碎四川軍閥劉湘的“六路圍攻”,采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將紅四方麵軍總醫院遷至王坪村。總醫院擔負著醫治紅四方麵軍傷病員這一繁重任務,然而成百上千的傷病員因缺醫少藥導致傷病惡化,最終醫治無效光榮犧牲,他們就被安葬在醫院附近。同年7月,紅四方麵軍為褒揚革命烈士,在王坪墓區修建了一座紀念碑,碑文由紅四方麵軍總醫院政治部主任張琴秋親自設計並題寫。紀念碑由碑帽、碑柱、碑座組成。碑帽呈塔形,碑座為須彌座,碑身為正方體,正麵豎刻“紅四方麵軍英勇烈士之墓”,兩邊刻有對聯,上聯是“為工農而犧牲”,下聯為“是革命的先驅”,橫批是“萬世光榮”,左右兩側鐫刻著手槍和步槍的浮雕圖案,碑座正麵鐫刻著鐮刀斧頭和五星浮雕圖案。墓碑前有石質供桌一張,左右兩邊各放置一門仿真石質迫擊炮。
1935年春,紅軍撤離通江後,當地的惡霸地主王篤之隨國民黨清鄉委員會返回王坪村。他立刻進行報複,並強迫長工毀碑掘墓。當地群眾冒著殺頭的危險,在紀念碑還未被砸的當晚,把碑移至附近,埋在地下藏了起來。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恢複了碑及烈士墓,並建有一座集墓,將分散的數千具遺骨集中安葬於集墓,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
第七節 李白紀念館
李白紀念館是為了紀念唐代偉大詩人李白而修建的名人博物館,位於詩人故裏江油市區風景秀麗的昌明河畔,占地4萬餘平方米,籌備於1962年,詩人故裏1982年正式開館。2009年5月,李白紀念館被中宣部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館內收藏有曆代李白詩集版本、曆代名家書畫精品等文物資料4000餘件,其中鄧小平、江澤民、胡耀邦、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手跡以及仇英、祝枝山、張大千、傅抱石、潘天壽等名家巨擘的作品更為這裏增添了光輝。藝術的園林建築、豐富的收藏陳列、完善的接待服務,使得李白紀念館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中國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祖籍隴西成紀(現甘肅省秦安縣北),是其父從中原被貶中亞西域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所生,4歲時遷回四川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曆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即李白生於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
李白被後人尊稱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詩的風格雄奇豪放,想象瑰麗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韻和諧多變。李白是一位天才詩人,又是一位卓爾不群的酒仙,他一生中與“酒”相伴,創作了大量與“酒”有關的詩歌,他的詩與酒往往是一體的,始終洋溢著一種濃鬱的酒香。與朋友相聚,李白高唱“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獨自一人,清冷孤寂時,李白低吟:“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麵對美酒,他總能脫口說出美麗的詞句:“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與李白同時代的大詩人杜甫也有一首吟詠酒中八仙的詩,其中寫道:“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將李白才華橫溢而又放蕩不羈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李白自己在寫給妻子許氏的《贈內》中,自稱“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雖是戲謔之作,但他對酒的鍾愛也可見一斑。然而沉醉於釋然之間,是否是李白的本意呢?他也曾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但現實卻令他十分失望,大有懷才不遇的感傷。李白身上有著一股中原文人不曾具有的狂傲,可在官場卻難以容下他的個性,也難以實現他的抱負。李白骨子裏的狂氣因融入儒家、道家及一壇壇美酒而變得越發自由豁達起來,一首首渾然天成的詩作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可見,失意的李白沉醉於自己構建的夢幻的、精神的王國中。
李白為詩而狂,為酒而醉,一生用酒當墨,用心做筆,寫下了許多令人心馳神往的詩句,在詩壇的夜空裏留下一顆顆璀璨耀眼的星星。李白似乎在半醉半醒之間,度過他的一生,雖說是笑傲不羈,但總給人留下“舉杯消愁愁更愁”的傷感。李白的境界,是後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吸引後世的人不斷地景仰和神往。
第八節 彝海結盟紀念地
彝海,原名“魚海子”,彝語叫“烏勒蘇泊”。彝海是美麗的高山淡水湖,猶如一顆藍寶石鑲嵌在冕寧縣城以北40公裏處海拔2000多米的羊坪山上。1935年5月22日,紅軍將領劉伯承和彝族首領小葉丹在山清水秀的彝海邊舉行了舉世聞名的彝海結盟儀式。彝海結盟是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的重要事件,是涼山人民對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重大貢獻的具體體現。2009年5月,彝海結盟紀念地被中宣部評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軍渡過金沙江後,進入四川會理。中央紅軍在會理的郊外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上,毛澤東提議北上,與紅四方麵軍會合,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
在中央紅軍大舉北上之前,黨中央決定組織一支先遣隊,由劉伯承任先遣隊司令員,聶榮臻擔任先遣隊政治委員。先遣隊北上探路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大渡河。從瀘沽到大渡河,有兩條路可選擇:一條是大路——小相嶺,途經越西到大樹堡,再到大渡河對岸的富林。另一條是小路,途徑冕寧,穿過彝族區到安順場。先遣隊首先派了一個偵察組對兩條路進行實地考察。劉伯承和聶榮臻根據所獲得的情況,猜測敵人會認為紅軍將選擇走大路到富林。為避開敵人,他們決定選擇走小路。同時,左權、劉亞樓率領的第二先遣隊向大樹堡方向進發,造成紅軍走大路的假象以迷惑敵人。
5月20日的晚上,劉伯承、聶榮臻率隊到達冕寧。22日,先遣隊到達俄瓦埡口,卻遇到了阻礙。彝族群眾舉著大刀、石塊、土槍、長矛,聚集在山林中,阻止紅軍前行。在這種情況下,蕭華帶領的工作團通過翻譯,向彝族群眾說明了紅軍的來意,並表示與他們誠心合作,共同抵製國民黨軍閥的剝削。然而彝族群眾並不領情,執意阻攔紅軍的去路。紅軍嚴格執行黨的民族紀律,絕不向彝族同胞動用武力。
僵持之下,彝族的首領小葉丹得知紅軍是解放人民的隊伍,與國民黨反動派有著天壤之別。於是,他派人前來察看情況。來人表示,如果紅軍真心想與彝族群眾合作,紅軍司令劉伯承就應該與小葉丹結為兄弟,以示誠懇。當劉伯承與聶榮臻得知結盟的消息後,大為驚喜。劉伯承高興地說:“我們與彝族群眾本就是兄弟,結盟以後更是親如一家。身為共產黨人應該起到模範帶頭作用,為民族團結做出貢獻。”說完,劉伯承策馬揚鞭來到袁居海子邊,會見小葉丹。
蕭華向小葉丹介紹了劉伯承的身份,小葉丹恭敬地下跪行禮,劉伯承趕忙將其扶起,兩人親切交談。劉伯承說:“紅軍到達彝族區,隻是借道北上,目的是打敗國民黨反動派。革命成功以後,紅軍一定會為彝族人民提供幫助,讓你們過上好日子。現在,我願意與你結為兄弟。”見到劉伯承如此坦誠,小葉丹吩咐道:“快去拿一隻公雞來,我要與劉伯承司令歃血為盟。”
結盟儀式的地點選在海拔2000多米的海子邊。這裏又被稱作“彝海”,是遠近聞名的高山淡水湖。按照彝族的風俗習慣,結盟要對天盟誓,飲雞血酒。因為沒有帶酒,便即從海子裏舀清水代替。一位彝民從彝海裏舀出湖水,倒入兩個空碗裏,然後,用刀尖劃破雞嘴,將雞血分別滴進兩碗水中。結盟儀式正式開始。劉伯承和小葉丹跪在地上,共同麵對清澈的湖水。兩人分別把碗舉過頭頂,起誓發願,說完將碗裏的湖水一飲而盡。結盟儀式結束後,劉伯承受到了小葉丹的盛情款待。
第二天一早,紅軍即將出發。臨行前,劉伯承囑托小葉丹:“接下來,紅軍的大部隊即將通過彝區,希望你們讓他們安全通過。”隨後,劉伯承送給小葉丹十幾支步槍。小葉丹則把自己騎的黑騾子當做禮物送給了劉伯承。紅軍授予小葉丹“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的旗幟,小葉丹派向導為紅軍帶路。紅軍在他派出的向導帶領下,順利走出涼山彝族地區,直達安順場,為紅軍大部隊順利過境創造了條件。
“彝海結盟”成為長征中民族團結的典型事例,被載入史冊,成為紅軍長征途中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