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庭廣眾之下,突然冒出這樣一個見義勇為的小孩子,大家都非常驚奇。衙役上前和藹地對陳毅說:“小少爺,不要理他,今天老爺早有吩咐,不辦公事的。”陳毅不理那個衙役,隻顧拉著老人就走。陳毅一氣跑到唱戲的地方直往裏闖,可是裏麵看戲的人太多,擁擠得水泄不通,無法進去。他想到可以去台口叫出外公,就繞到了台後。台後靠牆壁處有一架樓梯,陳毅心急如火,一個勁往上爬。誰知樓梯在離台口缺了一根橫檔,加之光線暗淡,陳毅沒有看清,隻聽“撲通”一聲,重重地摔到了地上。看戲的人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一時亂了起來。當陳毅的外公和父親聞訊趕到的時候,陳毅忍住疼痛,急促地說:“衙門口有人喊冤,外公,你快回去審案。”
外公十分疼愛陳毅,當發現陳毅的右腿受傷時,急得大汗直冒,要立即親自送他到一位醫生家去治療。陳毅見外公遲遲不走,著急地哭著說:“我是來喊你才摔倒的,你不回去辦案,我也不去醫治。”外公見陳毅這樣認真,隻好囑咐了幾句,趕快回衙門去了。後來,陳毅從爸爸那裏知道那樁案子了結的情況:外公回到衙門,下令把那個財主抓了起來,告狀的老人的冤情得到了申訴,兒媳得救回家了。陳毅聽完,心裏有說不出的高興。
1910年春夏間,9歲的陳毅由父親帶回四川,經樂至老家到了成都。早在1909年,陳家已將40畝田產抵押後,由鄉下遷到省城,居住在成都東門外的上河心。隨外公在任上的日子裏,突顯出少年陳毅疾惡如仇、剛直不阿的鮮明個性,這與他成人後的性格是一脈相承的。
第三節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
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位於大巴山下,巴水之濱的四川省巴中市城南。2005年11月,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暨川陝蘇區將帥碑林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1932年2月,紅四方麵軍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共斃傷敵軍15萬餘人。同時在川陝邊區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紅四方麵軍由進入四川時4個師的1.5萬人發展到5個軍的8萬人之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的革命政權和600多萬人口的根據地,成為了全國第二大蘇區。
新中國成立後,為紀念紅軍的偉大勝利,弘揚長征精神,巴中市在城市南郊的南龕山上建成了川陝革命根據地博物館。該館占地13300餘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2萬餘件,全麵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四方麵軍和川陝蘇區人民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
紅軍石刻園陳列的紅軍石刻文獻,是研究紅四方麵軍和川陝蘇區曆史的實物見證。而且,在博物館附近建起了全國最大的紅軍碑林——川陝蘇區將帥碑林,占地113畝,主要由紅四方麵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紀念館、紅軍陵園、奉獻碑、標誌碑、觀景台等十二大碑區構成,共有碑3980塊,10多萬紅軍將士與紅軍烈士的名錄鐫刻在這裏。
川陝革命根據地是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創建的一個重要根據地。1932年10月,紅四方麵軍主力從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突圍向西轉移。在總指揮徐向前等人的指揮下,粉碎了敵人的圍堵,於12月中旬到達陝南。接著,趁四川境內的軍閥混戰,川北防務空虛之機,大軍越過巴山,進入川北,於1932年12月25日,解放通江,1933年1月23日解放巴中,2月1日解放南江。1933年2月7日,成立了中共川陝省委會,到2月中旬,成立了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即省蘇維埃政府。
川陝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引起了蔣介石的恐慌和不安,他急命田頌堯集中兵力撲滅四川境內的紅軍力量。田頌堯率六萬人,分三路對剛剛建立起來的紅色根據地發動進攻。1933年6月,紅四方麵軍勝利地粉碎了敵軍的“三路圍攻”,殲敵兩萬多人。隨著敵人的一次次失利,紅色根據地的範圍不斷擴大,1933年8月中旬到10月下旬,根據地發展到東起城口,西至嘉陵江,南達營山、渠縣,北到陝南的鎮巴、西鄉、寧強的廣大區域,形成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新的“第二大區域”。
10月底,王維舟領導的川東遊擊軍在宣漢縣境內與紅四方麵軍會師,改編為紅三十三軍。至此,紅四方麵軍發展到了五個軍,共八萬人。
1933年10月,劉湘就任“四川省剿匪總司令”,率各路軍閥部隊共20餘萬人,分兵六路向川陝根據地發動進攻。11月初,紅軍采取“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方針,英勇抗擊入侵的敵人。到1934年9月,紅軍徹底粉碎了劉湘的“六路圍攻”,總計斃傷敵人6萬多人,俘獲2萬多人,從敵人包圍圈中突圍出來,開始了長征,並於12月到達貴州。這引起了蔣介石的極度恐慌,他一方麵害怕紅四方麵軍的發展,更害怕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會合,於是加緊了對紅軍的“川陝會剿”。
1935年1月,遵義會議之後,根據黨中央的指示,紅四方麵軍在徐向前的領導下,發動了一係列戰役,支援和策應中央紅軍的行動。1935年3月28日的夜晚,紅四方麵軍發起強渡嘉陵江之役,一舉渡江,緊接著攻占了劍閣、中壩等地。但是,正當紅四方麵軍主力連戰連捷、向甘南推進的時候,在後方的張國燾卻率根據地的黨政軍機關和所有部隊從通江向西撤退,渡過嘉陵江,自動放棄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緊接著,紅四方麵軍轉而進行長征,同年6月與中央紅軍在懋功會師。
自1932年12月成立川陝革命根據地到1935年4月紅軍最後撤離根據地,前後曆時兩年零五個月,川陝革命根據地軍民以英勇頑強的鬥爭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摸索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上創造了許多可貴的經驗。
第四節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位於四川鬆潘縣川主寺鎮元寶山,是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為紀念紅軍長征這一人類史上的奇跡而決定修建的,奠基於1988年6月12日,1990年8月落成。鄧小平親自題寫碑園名“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2005年11月,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紅軍長征紀念碑碑園由主碑、大型花崗石群雕、陳列室三大部分組成。主碑41.30米,聳立於元寶山頂,由紅軍戰士銅像、碑體、基座組成。紅軍戰士銅像高14.80米,雙手高舉成“V”字形象征勝利,一手持步槍,一手執花束。碑體高24米,三角柱項,象征三大主力紅軍。漢白玉基座高2.5米,墨綠色磨石地麵。主碑背靠雪山,麵向草地,氣勢恢宏,當夕陽西下時,金光四射,尤為壯觀,被譽為“中華第一金碑”。
大型花崗石群雕刻畫的人物共九組,分別為:開路先鋒、勇往直前、團結北上、山間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禮、前赴後繼、回顧思考、英靈會聚,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的戰鬥曆程,是我國規模空前的現代藝術群雕。群雕高12.5米,長72米,寬8米,用1160立方米計1440塊紅色花崗石精雕細刻組合而成。陳列室別具風格,門廳兩邊懸掛著10餘塊中央領導和紅軍老前輩題詞的楠木匾額,室內展品則反映了紅一、紅二、紅四方麵軍和紅二十五軍的征戰曆程及各地修建的長征紀念建築照片。
在遇到困難時,人們常說:“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可見,長征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曆程。而長征中的穿越草地,堪稱紅軍長征中一段最為艱苦的歲月。紅軍指戰員在饑寒交迫的情況下,向北挺進。走在前麵的部隊斷糧後可挖野菜吃,走在後麵的部隊則連野菜也找不到,隻能饑腸轆轆地挨餓硬扛著,有許多人因為饑餓沒能走出草地。彭德懷痛殺坐騎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1935年8月,彭德懷率領紅三軍團負責殿後。部隊穿越川西北的廣闊草地時,由於沒有糧食供給,戰士們都難以支撐,彭德懷眼見戰士們一個個因饑餓而昏倒在地,感到萬分焦急。還有什麼可以充饑的?他想起了那匹跟隨自己轉戰的黑色騾子。這匹從江西出發時就跟隨彭德懷走上長征路的黑騾子,一路上又是馱傷病員,又是馱糧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彭德懷非常喜愛它,有時,邊撫摸著黑騾子邊低聲對它念叨:“你太辛苦了,連一點料都沒有。”說著,把自己的幹糧分出一小塊,悄悄地塞進黑騾子的嘴裏,微笑地看著它吃完。這天,彭德懷來到這匹黑騾子身邊,撫摸著它。黑騾子溫順地站在那裏,並沒有動。
“總共還有幾頭牲口?”彭德懷問老飼養員。
“算上這頭大黑騾子還有6頭。”老飼養員十分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來,殺掉吃肉!”彭德懷命令道。
“什麼,殺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飼養員著起急來。
彭德懷大聲地說:“正是為了走出草地,才采取這種辦法。”
幾個警衛員聽到這話也急忙圍攏過來,大聲說:“軍團長,大黑騾子可不能殺啊!”彭德懷轉過臉來看了看這匹黑騾子,對大家說:“部隊現在連野菜都吃不上了,隻有殺牲口,趕快解決吃的,我們或許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飼養員流著眼淚對彭德懷說:“可是你怎麼走出草地?別的可以殺,大黑騾子一定要留下,它為革命立過功!”
彭德懷拍了拍老飼養員的肩膀說:“你們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經走過來了嗎?草地又算得了什麼!大黑騾子是為革命立了功,這次,就讓它最後立一次大功吧!”
大家一再向彭德懷求情,彭德懷有些不耐煩了,大聲對身邊的警衛邱南輝喊了一聲:“傳我的命令,讓方副官長負責殺騾子!”平時都是軍令如山,可今天卻沒了動靜。彭德懷厲聲說道:“方副官,快開槍!要是不執行命令,你就要挨槍子!”
6頭牲口集中到了一起,彭德懷背過臉去。槍聲沒有響,大家都不說話,周圍一片安靜。6頭牲口都好像預感到什麼,嘶鳴了數聲之後,默默地低下了頭。20分鍾過去了仍然沒有聽到槍聲。“副官長,快開槍!你不向它們開槍,我就要向你開槍!”彭德懷雙手叉在腰間怒吼道。方副官無奈地把槍口瞄準那幾頭牲口,“砰砰……”接連幾聲槍響,幾匹牲口相繼倒下。最後一槍,射向了那匹黑騾子。當黑騾子倒下的那一刻,飼養員飛奔到它的身邊,摟住它的脖子,失聲痛哭。彭德懷轉過身,向著斜倒下的大黑騾子,一言不發,緩緩地摘下了軍帽。
當天晚上,炊事員燉了肉,草地的篝火旁多了些溫暖和生機。警衛員盛了一碗肉湯,端到彭德懷身邊,說:“軍團長,你也要補充些營養。”
“我吃不下,端開!”彭德懷轉過臉去說。
漫漫征途,再也看不到那匹黑騾子的背影,它化入了紅軍北上的力量之中。而彭德懷為了挽救戰士們的生命,為使更多的人走出了茫茫草地,含淚殺掉自己坐騎的故事,也化作一股暖流在軍中傳遞著。
第五節 “5.12”汶川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博物館
汶川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博物館包含“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震救災主題展覽館、北川縣城地震遺址博物館、汶川地震震中紀念地、漢旺東工業遺址紀念地、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跡紀念地,真實地記錄了2008年5月12號發生在四川汶川的一場特大地震和偉大的抗震救災鬥爭。2009年5月,汶川地震遺址、遺跡及地震博物館被中宣部公布為第四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抗震救災主題展覽館為國家級博物館,有很多珍貴圖片和實物,以拍攝於抗震救災不同階段的寫實照片為主,包括國家領導人、解放軍和群眾等抗震救災的珍貴畫麵等。展覽以全麵展現抗震救災鬥爭曆程為主線,以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為主題,分為序篇及六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堅強領導心係人民”,第二部分為“爭分奪秒全力營救”,第三部分為“臨危不懼奮起自救”,第四部分為“八方支援共克時艱”,第五部分為“恢複生產重建家園”,第六部分為“偉大精神不竭動力”。展覽全麵回顧了規模空前的抗震救災鬥爭曆程,反映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感天動地的崇高精神。
“5·12”汶川大地震給北川帶來了巨大損失,北川老縣城遭到毀滅性破壞,老縣城地震遺址幾乎囊括了地震和次生災害的全部特征。北川縣城地震遺址博物館為研究地質構造、預防地質災害提供了科學依據。
映秀是汶川地震龍門山中央斷裂破裂點,也是汶川地震的震中區,汶川震中紀念地(汶川映秀鎮遺址)代表了汶川地震對極震區鄉鎮的毀滅性破壞。在地震學、地震地質學、地震應急救援技術、地震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和領域有較大的研究價值。漢旺東汽工業遺址紀念地位於綿竹市漢旺鎮,以東汽廠區作為“5·12”地震對四川造成重大破壞的典型紀念地點,包括地震博物館、工業博物館、生態修複展覽館等。都江堰虹口深溪溝地震遺址代表了在汶川地震極震區地表地震破裂帶(地震斷層)的同震位錯及其引起的地麵破壞與變形現象,在地震學以及地震地質學,地震科普等學科和領域有研究價值。
地震過後,搶救人員在一片垮塌下來的房子下發現這位女子的時候,她已經停止了呼吸。透過那一堆廢墟的間隙可以看到她死去的姿勢,雙膝跪著,上身向前匍匐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身體被壓得變形了。救援人員從廢墟的空隙伸手進去確認她已經死亡,又衝著廢墟喊話,並用撬棍在石板和磚頭上敲了幾下,裏麵都沒有任何的回應。
當救援人員向下一個建築物走去時,救援隊長忽然明白了什麼,他拚命地往回跑,邊跑邊喊:“快過來!”他又來到這位女子的屍體前,費力地把手伸進去,在女子弓起的身體下麵摸索,突然他激動地高聲喊道:“有人!有個孩子,還活著!”經過一番努力,大家小心地把廢墟扒開,在這位母親的身體下麵躺著她的孩子,孩子被包在一個紅色帶黃花的小被子裏,大概有三四個月大,因為母親身體的庇護,他安然無恙,此刻還在靜靜地睡著。熟睡的小臉讓在場所有的人無不感到溫暖。救援醫生解開被子準備給孩子作檢查時,發現有一部手機塞在被子裏。醫生看到了一條已經寫好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