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
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位於四川省萬源市馱山公園內,是為紀念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麵軍曆史上“時間最長、規模最大、戰鬥最艱苦、戰績最輝煌”的“萬源保衛戰”而建的專題性紀念館。2001年6月,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紀念館1986年3月建成開放,胡耀邦題寫館名,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張愛萍等老一輩革命家先後題詞。陳列館占地20餘畝,館舍麵積2500平方米,共設四個展室、七大單元,展線長170米,主要陳列了萬源保衛戰中紅軍遺存的各類文獻資料、武器彈藥、石刻標語等珍貴的文物和輔助陳列品共1000餘件。陳列館通過沙盤展示、燈箱布景、攝影繪畫、圖表統計、文字解說等藝術組合,再現了徐向前、李先念、許世友等8萬紅軍將士與劉湘的20餘萬國民黨川軍血戰萬源的曆史場景。陳列館按花園式園林設計,主體建築為翡翠琉璃屋脊,青瓦磚木結構雙套四合院。館內四周栽滿蒼鬆翠柏,有徐向前等革命家和軍事家的塑像。現館藏革命文物1200多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2件,二級文物15件,三級文物90件,資料性文物1000餘件。
1934年的萬源保衛戰,是紅四方麵軍在四川打得最大的一場戰役,它關係著紅四方麵軍的安危。當時紅四方麵軍被圍困在川北,前麵有“國民黨四川剿總司令”劉湘策動的四川軍閥共240個團的猛攻;而背後,蔣介石、胡宗南在漢中集結了重兵,正在坐山觀虎鬥,伺機而動,準備消滅紅軍。敵人野心非常大,所以投入了大量兵力,這一仗從春到夏,從插秧以前打起,直到稻子收割,在數百裏的戰線上,足足拚殺了好幾個月。
川軍兵分六路,采取分進合擊、步步為營的戰法,以其第五路為主力,對川陝蘇區發動大舉圍攻,企圖在三個月內消滅紅四方麵軍。而且劉湘的嫡係部隊配備非常精良,不但有重機槍、迫擊炮,還有當時的新式武器輕機槍和山炮,甚至經常出動飛機轟炸助戰。在前期的遭遇戰中,由於川軍的兵力不斷增加,紅軍被迫撤退轉入防禦。紅四方麵軍收縮至川陝蘇區的後部:東起萬源以東的甑子坪,西至通江,北迄川陝交界的米倉山,縱橫不過100多裏。
萬源地處巴山腹心,曆來號稱“秦川鎖鑰”,這裏是川東北的門戶,縣城坐落於一個小平壩上,周圍群山環繞。7月上旬,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在萬源城內召開軍事會議。會上徐向前強調:現在我們已退到根據地的後部萬源一線,不宜再退,也沒有地方再退了。萬源之戰,是關係著川陝革命根據地和川陝紅軍生死存亡的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當即製定了打擊頑敵的戰略部署。
7月11日川軍發起以萬源為主要目標的全線進攻,第一路向川陝邊界的兩河口推進,擬切斷紅軍入陝道路;第二路、第三路準備攻取漢城,第四路和總預備軍一部準備攻取竹峪關;第五路、第六路企圖攻占萬源及其以西一線。16日,川軍前方總指揮唐式遵指揮8個旅,進攻孔家山、南天門等陣地,被紅軍擊退。22、27日,唐式遵部先後兩次對大麵山及其以東的甑子坪發動進攻。
大麵山海拔約1500米,山高穀深,密布原始森林,白沙河流經山下。紅25師進駐大麵山後,采取堅守要點、多留預備隊的戰法,第一梯隊73、75團各留1個營在要點上堅守,其餘兵力分別隱蔽配置在防禦縱深內,作為機動部隊。
徐向前命令時任紅九軍副軍長兼紅25師師長的許世友召集部隊設障礙、修工事。許世友親自檢查,不合其標準的都要重修。他常說,《水滸》上的宋江三打祝家莊,為什麼要打三次,就是因為祝家莊工事修得好,要經得起劉湘來三打、五打、十打。隻要他打不爛我們,我們就一定把他打個稀巴爛!部隊在晝夜不停地修築陣地。先是在一些要點上,依據山勢從下至上構築數道以至十幾道塹壕,還在敵人必經的路上插上竹簽,或編成竹籬笆,和鹿砦結合起來組成多道防禦設施。在一些險陡地段上則準備大量的滾木巨石。敵人的部隊以整團、整旅的兵力輪番攻擊,紅軍的前沿陣地不時被突破,情況十分危機。敢死隊、預備隊都投入到戰鬥中來,與敵人反複爭奪陣地。
戰鬥的環境是惡劣的,險惡的自然環境也令人望而卻步。其境內山巒連綿不斷,滿目奇峰怪石林立,處處是險峻的深壑幽穀。有人說,單是聽那“手爬岩”、“閻王坡”、“鬼見愁”等地名,一種蒼涼憂鬱之感便會油然而生。盛夏的川北,酷熱難耐。白天,烈日、硝煙、戰火,把陣地烤得像蒸籠一樣。夜晚,蚊蟲圍繞著塹壕、工事不斷飛舞。暴雨天,泥水灌滿塹壕,指戰員泡在齊腰深的水裏,堅守陣地。糧食供應不上的時候,指戰員們就靠挖洋芋、野菜充饑。
巨大的壓力之下,有幹部感到頂下去太困難,主張兵退漢中;還有幹部認為,一線部隊太吃緊,主張動用二線兵力。徐向前意誌堅強:“不退,一步也不退。退往漢中,放棄川陝根據地,堅決不能幹。二線主力不能動用。‘不見兔子不撒鷹’,要熬到總反攻,投到總反攻中去。實際上,當我們最困難、最熬不住的時候,往往也正是敵人最困難、最熬不住的時候。打仗,就要有股狠勁、硬勁,要熬得過戰局中的‘最後五分鍾’。”
徐向前親臨大麵山視察,叮囑許世友:“大麵山是敵人的主攻方向之一,是全線的重點陣地,一定要守住。你們右翼的三十軍,左翼的四軍,都打得很好。敵人還會發動更猛烈的進攻,你們的任務是極其艱巨的。”
情況果真如此,戰鬥打得十分艱苦。6月下旬至7月下旬,川軍在萬源前線傷亡7000餘人,但劉湘仍在不惜代價地進攻。萬源之戰,對於雙方來說是,都具有“成敗在此一舉”的關鍵作用。
8月初,劉湘準備發起進攻。他發布獎懲條例,宣布以3萬銀元作為奪下萬源及其附近陣地的獎賞,規定擅自放棄陣地者軍法處置,師長、旅長在所屬兩旅兩團上陣而不親臨前線指揮者處死。8月6日,唐式遵到大麵山前線指揮,分兵三路向紅軍瘋狂進攻。
紅四軍12師師長張才千率36團、34團1營堅守玄祖殿,此山位於萬源西南30公裏處,海拔1600多米。12師官兵在山腳、山腰、山頂各構築了數道防禦工事,最前沿是把粗大的樹木砍倒後堆建的木城。在木城外敵人必經的路上,埋下了堅硬的竹釘,並用茅草、浮土掩蓋好。木城裏麵修築了三四道塹壕,最後一道塹壕是主陣地,各條塹壕上麵架上樹木和樹枝,再堆上一堆厚厚的泥土,便成為蓋溝。有的塹壕之間用交通壕連接,非常便利。
川軍在長官的逼迫下或在獎賞的誘惑下,以整營、整團輪番衝擊。紅36團2營4連戰至午後,被迫退守至第二線陣地前的一個山埡口。在埡口前的陡坡上,戰士們用繩子攔住幾個大石滾和許多大石塊。當川軍逼近埡口時,紅軍砍斷繩子,亂石翻滾而下,敵人死傷無數。張才千投入的預備隊奪回了第一道塹壕,川軍敗退。7日下午,紅25師趁熱打鐵,把川軍趕到七八裏以外的白沙河邊才收兵。當時,紅25師官兵每人都有一把純鋼打造的大刀,十分鋒利。萬源一戰,短兵相接,許多紅軍把大刀都砍得卷刃了。
終於,敵人瘋狂的“六路圍攻”歸於失敗了,紅軍取得了萬源保衛戰的勝利。
對於這場著名的戰役,總指揮徐向前回憶說:“反劉湘的六路圍攻是我們在四川打得時間最長最艱苦的一個戰役。在紅四方麵軍的曆史上,也可以說是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久……戰績最輝煌的一個戰役……在反‘六路圍攻’中最有決定意義的是萬源一帶的決戰防禦。假如萬源失守,我軍就有被壓出川北的危險。敵人拚了死命,我們也拚了死命,這是關係川陝革命根據地生死存亡的一次決戰,不拚命不行啊!”
萬源保衛的勝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如果“萬源保衛戰”失利,敵人必然摧毀川陝革命根據地,隨後,20萬國民黨軍就會夾擊長征途中僅剩3萬餘人的中央紅軍。中央紅軍行至川西,不但得不到紅四方麵軍的接應,而且會遭到來自四川、貴州、雲南各路敵人重兵的圍追堵截,麵臨著被敵人吃掉的危險。顯而易見,萬源保衛戰的偉大勝利不但關係到紅四方麵軍的生死、川陝蘇區的存亡,而且關係到整個工農紅軍的命運、中國革命的前途。
第二節 陳毅故居
陳毅故居位於四川樂至縣薛苞鎮(現名勞動鎮)正溝灣,始建於清朝乾隆初年,是一座具有濃厚的川中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木質結構瓦房。1901年8月26日,陳毅就誕生在這裏。2001年6月,陳毅故居被中宣部公布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居大門懸掛著“陳毅故居”金漆大字匾額,兩側是一副楹聯:“直聲滿天下,功勳炳世間”,為已故全國政協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撰寫。
從故居大門前行200米左右,就到了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陳列館建於1986年,是中國古典式庭院建築風格,古樸典雅,美觀大方。大門的門楣上掛著“陳毅故居文物陳列館”的匾額。陳列館大門正前方,一尊高2.6米的陳毅銅像屹立在院中,雕像栩栩如生,右手扶杖,左手挽衣,兩眼凝視前方。院內培植多種名貴花木,假山造型十分秀美。五個展廳分別展示了陳毅元帥青少年時期和生平革命活動的照片,還保存大量的珍貴文物史料,陳列著全國各地的名人題詞、書畫等。
陳毅自幼酷愛讀書,家中同胞兄弟姐妹5人,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二。陳毅3歲開始跟著兩個哥哥背誦《三字經》,5歲開始由父親課讀《千字文》。之後,他被送入私塾,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同學們都稱他“小神童”。他看起書來,有時廢寢忘食,達到入神的程度。
一次,陳毅到一位親戚家過中秋節。進門後,他意外地發現了一本文學名著,於是便不顧幾十裏跋涉的疲勞,在一間空屋子裏興致勃勃地讀起來,一邊讀還一邊用毛筆做筆記。親戚幾次催他吃飯,他都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書本。後來,親戚隻好把蒸好的糍粑和糖給他端到了書桌上。糍粑本該蘸著糖吃,誰知陳毅的注意力全集中到書上去了,竟然把糍粑伸到硯台裏蘸上墨汁往嘴裏送。過了一會兒,親戚來看他,發現他滿嘴都是墨,大吃一驚,不由自主地“啊”了一聲。這下,把外屋的人全引進來了,大家一看陳毅的樣子,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陳毅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之後,笑著說:“喝點墨水沒關係,我正覺得肚子裏墨水太少呢!”
還有一次,老師來到了陳毅家,看到他正在灶前一邊燒火,一邊看書,因為他看書入了迷,火燒得太旺了,從鍋裏冒出了糊味兒。媽媽剛從井邊洗菜回來,發現米飯燒糊了,生氣得要打陳毅。“不要打孩子!”老師連忙勸阻,“飯燒糊了可以將就吃,這孩子專心用功,十分難得。”說完,老師又親切地對陳毅說:“以後做事,要多留心!”陳毅點點頭。老師從陳毅手裏拿過書一看,原來是一篇還沒教的課文,他已經用筆在上麵畫了許多圈圈點點。
老師驚奇地問:“這些符號是什麼意思?”陳毅回答說:“打圈圈的,是懂得的;打半圈圈的,不太明白,等老師講明白了,再打圈圈;打黑點的是生字。”原來陳毅每次聽課前,總要把新課先預習一下,把生字和不懂的詞句畫出來。聽課時,他格外留心,再有不懂的地方,便直接向老師提出問題。老師十分高興地稱讚道:“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總算發現了你學習成績好的‘秘訣’。人們稱讚你是‘神童’,說你天資聰明,其實更重要的是你勤奮,你真正懂得了‘學問學問,多學多問’的道理!”
陳毅7歲那年,外祖父黃福欽捐200兩銀子得了個湖北省利川縣建南司“巡檢”的小官。黃福欽要女婿去幫辦文書,並希望把一個外孫帶去。於是,陳毅隨父親到了外祖父的任上。
當時的官場十分黑暗,像巡檢這樣的小官隻得受製於當地有權勢的豪紳,聽命於腐敗的上司。所以,巡檢司專司“捕盜賊,詰奸宄”的職責,衙門裏三天兩頭殘酷地拷打“犯人”。後來,陳毅才得知那些被衙門拷打的“犯人”多半是交不起租穀的窮苦農民,有的還是劫富濟貧的人物。1942年3月8日,陳毅在給奧地利醫生羅生特的信中,曾這樣回憶這段生活:“我在那裏過著衙門生活。那時候留下一個至今難忘的印象,就是見衙門裏經常毒打犯人,使我在旁邊看了非常難受。我很同情那些被打的人,在我心裏開始種下了對舊社會憤怒不平的種子。”“在那裏過了兩年多時間,……官府中腐敗黑暗的情況,引起我極端的厭惡……”隨外公到任上的一段時間裏,年幼的陳毅十分同情窮人的疾苦,總想盡自己所能幫助他們。
一天,陳毅正在窗下寫作文,忽然聽到衙門口隱約傳來一陣陣淒涼的哭泣聲,還夾雜著衙役粗野的叫罵聲。陳毅不由自主地急步跑出院去,想看看又發生了什麼事。來到衙門口,隻見一個60來歲的老頭,滿臉血跡,衣服撕破了好幾處,他兩隻手有氣無力地捶打著胸口,嘴裏一聲接一聲地呼叫:“大老爺救命啊,大老爺救命啊!”在老頭的身邊,是一個鬢發斑白的女人,她垂著頭,泣不成聲,懷裏還抱著一個淚痕滿麵的小女孩。衙役一麵凶惡地揮著手,驅趕看熱鬧的人群,一麵對告狀的老頭大聲斥責:“跟你說過多少遍了,老爺今天有緊急公事,不在家,還不快走!”
老人苦苦哀求,引得過路的百姓都圍過來看,有人問老人為什麼非要見巡檢老爺。老人邊哭邊說,他姓賀,家離鎮子不遠,是一個老實的農民。他家有個媳婦,模樣長得很俊,不料卻被當地一個地主看中了。今天,地主趁他的兒子不在家,帶了幾個幫凶,闖進他家,硬把他的兒媳搶去抵債。他和老伴阻攔,遭到一頓毒打,沒有辦法,老兩口帶著孫女就直奔衙門告狀來了,希望能救救他們一家。陳毅聽著老人悲慘的敘述,不由得把拳頭握得緊緊的,牙齒咬得格格響。他走到老人麵前,氣憤地說:“我外公在看戲,走,我引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