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貴州省(上)(2 / 3)

息烽集中營革命曆史紀念館通過一些珍貴資料的展出,警示後人不要忘記這一段“抹不掉的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息烽集中營關押的大都是“重犯”和“要犯”,或是案情重大的“政治犯”,或是社會影響很大不敢公開殺害的人士,如工農紅軍第一路總指揮部代表、川康特委書記羅世文、川康特委軍事委員車耀先;西北特別支部委員宋綺雲;打入軍統總部的地下黨特支書記張露萍以及韓子棟、許曉軒、劉丕光、文澤等;還有抗日將領和社會各階級的愛國知名誌士,如楊虎城、黃顯聲、徐林俠、楊醒民、鄧演達、馬寅初等,甚至還有去延安路上被攔劫逮捕的愛國青年。

這裏標榜“監獄學校化”,明明是牢房卻稱為書齋,分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齋”。為體現“思想感化”,把囚徒稱為“修養人”,還辦有《複活》、《養正周報》,看起來很有文化氛圍,其實是一整套摧殘愛國誌士的工具。這看上去頗講“文明”的地方,卻是真正的人間地獄。“犯人”入獄後立即在人間消失,抹去了真實姓名,與外界斷絕一切往來。為了絕對保密,妻室兒女一同收監,楊虎城、宋綺雲、孫壺東幾家都關在這裏。這裏所謂的“文明審訊”,就是使用電刑、老虎凳和灌辣椒水等酷刑。夜深人靜的時候會突然提審,要麼遍體鱗傷,要麼被送“上路”。“犯人”多在月黑之夜被秘密殺害,不留痕跡。

在這座魔窟裏,一陣陣皮鞭、一縷縷血跡永遠留在人們悲慘的記憶中。但關在這裏的愛國者們,並沒有屈服,隻要一息尚在,他們就要與反動派鬥爭到底。在息烽集中營裏,羅世文是一個公開身份的共產黨員,他做過中共川西特委書記和四川省委書記,1940年被捕後由重慶白公館移送息烽集中營。因為身份特殊,他被關押在“忠齋”。他公開宣稱“我參加共產黨多年”,信仰不能改變,他寫道:“故國山河在,群情盡望春;英雄跨統一,後笑是何人?”他利用“獄政改革”進行合法鬥爭,暗中組織“獄中秘密支部”,“忠齋”成了黨組織的活動中心。支委車耀先原是中共川西特委軍事委員,但黨員身份亦未暴露,隻知他是抗日救亡運動領袖,將他安排在圖書組。從此,圖書館便成了共產黨的秘密聯絡點。

共產黨員宋綺雲和他的夫人因從事抗日救亡活動,支持楊虎城逼蔣抗日,被誘捕入獄。他們的幼子宋振中幾歲便跟著父母受難,因營養不良,頭大身瘦,人們叫他“小蘿卜頭”。“小蘿卜頭”跟著母親住在“義齋”,這個弱小的孩子受到了大家的關愛,他跟著獄中的叔叔、阿姨們學認字,還成了捎口信、傳紙條、送東西的“小小交通員”。不久,監獄裏又添了一個“獄中之花”孫達孟,她的父親孫壺東和母親徐寶芝同時被捕,已身懷有孕的徐寶芝在獄中生下了這個苦命的孩子。

1940年,“義齋”裏來了個年輕漂亮的巾幗英雄——張露萍,積極樂觀的她教“小蘿卜頭”認字,收孫達孟為幹女兒,給孩子們帶來許多快樂和溫情。張露萍,193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二年10月,她受黨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慶國民黨軍統局電訊處及電訊總台,擔任黨在軍統局的地下黨支部書記,負責把同誌們從軍統機關截獲的重要情報送到南方局。張露萍領導的地下黨支部猶如一把利劍,插在敵人的心髒,在敵人最森嚴、最機密的特務首腦機關裏,構建了一個黨的“紅色電台”。1940年3月,地下黨支部不慎暴露,張露萍等7人全部被捕,並被關入息烽集中營。在獄中,張露萍受盡酷刑卻堅貞不屈,積極參加獄中的鬥爭。

1945年7月14日,監獄通知要把張露萍轉送重慶。她明白,最後的時刻就要到來了。張露萍從容不迫,整理儀容,與獄友和兩個小朋友道別,昂首走出了牢房。息烽行轅主任周養浩謊稱要將張露萍等7人送往重慶開釋,讓他們坐上一輛卡車。等車走到快活嶺時突然停下,說是要裝貨物,叫他們7人下車。他們剛踏上石階,一陣亂槍射來。張露萍腿部中彈,轉身憤怒高喊:“朝我開槍!”在“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呼聲中,她結束了年僅24歲的生命。

在七位烈士殉難後的第二年,息烽集中營撤銷,羅世文、車耀先、黃顯聲、宋綺雲等72人被押往重慶,羅世文、車耀先被殺害於鬆林坡,黃顯聲被慘殺於步雲橋,宋綺雲一家與楊虎城將軍在戴公祠一同遭難。

息烽集中營吞噬了許多鮮活的生命,許多革命先烈在這裏流盡的鮮血。在這裏,革命誌士譜寫了悲壯的史詩,他們在獄中的鬥爭驚天地、泣鬼神,光照千秋。

1936年,張學良、楊虎城為了挽救民族危亡,逼迫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毅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沒想到蔣介石背信棄義,事後將張學良、楊虎城逮捕入獄,輾轉移送至貴州。楊虎城被囚禁在息烽玄天洞長達8年之久。

玄天洞位於息烽縣城東8公裏的南望山中部,因洞內建廟供奉玄天大帝而得名。洞形如半月,更像倒扣著的大鍋,麵積約3400平方米,內有一口井。洞內有玉皇殿、三官殿、上殿、下殿,大小房屋共40餘間。為了監禁楊將軍一家,國民黨反動派把廟裏的道人攆走,在這裏布置了三層警戒線,外衛是特務團的一個連,中衛是憲兵排,內衛是特務組,層層封鎖,大有讓鳥也別想飛出去的架式。

“西安事變”之後,楊虎城被解除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及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職務,派往歐美“考察”。1937年11月,楊虎城滿懷報國殺敵之誌回到祖國,在南昌遭到扣押。他的夫人謝葆真帶著年幼的兒子楊拯中前往南昌探視,不料一家三口都遭囚禁。1938年10月,他們被送往玄天洞,從此開始了更加暗無天日的生活。一個戎馬半生的將軍,竟以“囚犯”的身份落入軍統特務手中。愛國何罪之有?楊虎城憤憤不平,常講起抗金英雄嶽飛因“莫須有”之罪遭到陷害的故事。蔣介石對楊虎城深惡痛絕,又怕殺害楊虎城會激起天下不滿,於是把他長期軟禁起來。楊虎城眼見日寇橫行,國土淪喪,可自己身陷囹圄之中,不能帶兵殺敵,內心有說不出的痛苦。

最可憐的是9歲便關進玄天洞的楊拯中,他沒有歡樂的童年,由於長時間營養不良,身體瘦弱,頭發都成了灰白色。正當上學發蒙的時候卻不能入學,隻好由母親謝葆真親自教他認字讀書。楊虎城的女兒楊拯貴誕生在獄中,呱呱墜地便麵臨牢獄之苦。在這種惡劣的境遇下,謝葆真受到了極大刺激,患了精神分裂症,被關在陰暗潮濕的山洞裏。每到夜晚,在昏暗的油燈下,楊虎城看著蜷縮在床上的孩子,想起關在另一個山洞裏的妻子,不禁淚流滿麵。

抗日戰爭勝利後,楊虎城將軍連同夫人及子女又被關押到重慶楊家山。1947年,精神失常的謝葆真被敵人折磨致死。1949年2月,楊虎城又被押送到貴陽麒麟洞,9月押回重慶。在路過鬆林坡戴公祠時,敵人下了毒手,楊虎城將軍、宋綺雲夫婦,還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同倒在血泊之中。

第三節 王若飛故居

王若飛故居,位於安順市內若飛大道北道中段東側,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王若飛出生和居住過的地方。故居始建於清代,是王若飛的曾祖父所建,1982年政府撥款維修同時對外開放。2001年6月,王若飛故居被中宣部評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故居為木結構小青瓦建築,具有清代民居風格。現存部分家具實物及王若飛青少年時期在日本、法國留學時進行革命活動的資料,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一起工作時的照片以及通信手跡,重慶談判時所穿衣物,遇難後黨中央和中央領導的悼詞,部分國民黨高級官員、愛國將領、民主黨派知名人士題詞、挽聯及社會各界悼念活動和有關王若飛的書籍出版物等。

王若飛,1896年10月11日生於貴州安順城北。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豫陝區黨委書記、中共中央秘書長、江蘇黨委省農委書記等職。1927年5月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31年任中共西北特區委書記。在延安時期曆任中共陝甘寧邊區黨委統戰部長、宣傳部長、十八集團軍延安總部副總參謀長,中共中央華北華中工作委員會秘書長,中央黨務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秘書長等職。1945年8月王若飛作為中共代表團代表之一,與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談判,同國民黨政府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1946年4月8日,王若飛乘飛機回延安請示彙報工作,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時年5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