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貴州省(上)(3 / 3)

王若飛生在安順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在安順度過了七年半的幼年生活。他的祖母早年去世,庶祖母很不喜歡王若飛的父親。等王若飛的曾祖父一死,庶祖母就將王若飛的父親逐出家門,致其在外流浪而死。王若飛和母親、妹妹失去了依靠,日子過得十分艱難。王若飛隻有6歲時,庶祖母就要他提水。由於王若飛個子瘦小,沒力氣,水桶提不過門檻,有時不小心把水桶打翻,立刻招來一頓劈頭蓋臉的竹板毒打。人生的折磨,使年幼的王若飛過早地嚐到人生的辛酸,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

王若飛母子的遭遇,使外婆和兩個舅舅(黃幹夫和黃齊生)十分惦記。黃齊生來到安順,想把王若飛接過來撫養。王若飛的庶祖母和叔父百般拒絕,聲稱王家就這一個兒子,要留在身邊,所以未能接走。之後,庶祖母和叔父仍虐待王若飛,始終不送他去讀書。不久,黃齊生又赴安順,反複說明帶若飛出去讀書,是為了使他成人立業,且再三指出:“一切費用不累及你們,將來成人亦王家之榮,我盡母舅之責,願負擔一切。”王家最終同意放行。據說,黃齊生欣喜異常,高興地對人說:“王家如去一草,我卻如獲一寶。”由此可見,黃齊生對王若飛十分疼愛。

1904年2月,黃齊生終於將王若飛接到貴陽,讓他就讀於達德學校。從此,王若飛的人生有了轉機。黃齊生不但使王若飛脫離了家庭的折磨,還對他早期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王若飛初到貴陽時,“滿頭癩瘡,狀類白癡”,身體貧弱,讀書非常吃力,因此在達德學校的預備班留級。黃齊生十分理解外甥此時的境遇,不僅沒有拋棄他,反而倍加關心。由於黃齊生的細心照顧,王若飛的病很快就治愈了,學業也有了很大長進,特別是讀到小學二年級時,進步尤為顯著,被學校獎為“最優等生”,連跳兩級進入高等小學。黃齊生在《王若飛引述》一文中記述:“既而察其有異,家藏書,恣窺覽。時校例獎天才,卒超越三級而入高等”。另外,黃齊生還十分欣喜地作了一首五言詩記敘王若飛的學習情況:“……十歲心花放。行業坐臥間,書卷手不讓。曰或千言記,使我驚奇創。十二躐高等,膽粗氣益壯。”此時的王若飛開始迎來新的希望。

王若飛後來堅定地走上革命道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受到舅父的影響。他的兩位舅舅都是愛國民主人士、知名的社會活動家。王若飛從達德學校畢業後,遂與黃齊生一道在江蘇、山東、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宣傳反對袁世凱的運動,這使他開闊了眼界。

1917年,王若飛考取留學日本公費生。第二年,他與黃齊生一起趕赴日本東京。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日本人排擠中國留學生,王若飛於8月7日憤然回國,在上海參加反日宣傳,接著與黃齊生等赴法國勤工儉學,在法國巴黎生活了近4年時間。在法國,王若飛結識了周恩來、鄧小平、趙世炎等革命家,並經阮愛國(胡誌明)介紹參加了共產黨並被派往蘇聯學習。日本入侵中國後,王若飛從蘇聯回國,在內蒙古做地下工作時不幸被捕。在敵人嚴刑逼供和功名利誘麵前,他毫不動搖,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在法庭上宣傳抗日,在監獄組織群眾鬥爭。黃齊生不顧年老體弱三次赴綏遠探視王若飛,並設法營救。因抗日形勢所迫和黨組織的多方營救,敵人不得不將王若飛釋放出獄。

王若飛回到延安,被任命為八路軍副總參謀長。抗戰勝利後的1945年8月28日,王若飛同陪毛澤東、周恩來赴重慶與國民黨政府進行和平談判,簽訂“雙十協定”,王若飛是簽字代表之一。1946年初,王若飛與周恩來、董必武、葉劍英等同誌作為中共代表,參加第三次國共談判。

1946年2月10日,重慶各界在較場口舉行慶祝政治協商會議成功大會,國民黨特務在會場搗亂行凶,打傷愛國民主人士李公樸、郭沫若等,激起全國憤慨。延安各界推舉黃齊生為代表赴重慶慰問。3月22日,黃齊生等人乘飛機到重慶,住曾家岩八路軍辦事處,組織慰問活動。

王若飛在重慶見到了舅父,非常高興,但令他憂慮的是第三次國共談判進展得並不順利。由於國民黨嚴重阻撓破壞各項決議,王若飛、博古於4月8日冒惡劣天氣從重慶乘飛機,趕往延安向黨中央彙報工作,黃齊生也一起乘機返回延安。不料,飛機於山西興縣黑茶山失事,王若飛和舅父與同機的博古、葉挺夫婦、鄧發等一行13人全部遇難,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四八”事件。

第四節 黎平會議會址

黎平會議會址坐落在黎平縣城(德鳳)東二郎坡52號。它原為城東翹街胡榮順店鋪,晚清建築,前低後高,分為三進,是黎平城建築十分講究的古式木樓。第一進為店鋪;第二進為住宅,有明間、次間、稍間;第三進為後院花園。會址有大小天井8個,四周為青磚空鬥封火牆,高約20米。2005年11月,黎平會議會址被中宣部評為第三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會址總麵積800餘平方米。第一進的門麵左牆壁上書有“鍋鼎瓷器”四個行書大字。第二進有一較大的天井,正堂雕塑“二龍戲珠”,正堂對麵雕塑兩隻大鳳,雕刻精美。牆頂有一屏峰台,塑有獅、鳥、兔類。左右為格扇門書房,房後為小天井,放有青石水缸。牆壁上繪有以曆史故事為題材的壁畫。整個建築高大、寬敞、森嚴,是黎平縣城內屈指可數的老式民房。

1934年12月14日,中央紅軍長征由湖南通道一舉攻克黎平縣城。18日,黨中央在此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史稱“黎平會議”。會上否定了“左傾”冒險錯誤的進軍計劃,進一步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這次會議是紅軍離開江西後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在緊要關頭改變了紅軍的戰略方針,變被動為主動,並為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思想和組織基礎。這所普通的民房,因黎平會議而成為重要革命文物。

黎平在貴州省的東南部,屬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東與湖南通道縣相鄰,西接榕江,南麵毗連廣西,北與劍河、錦屏相望,苗嶺山脈貫穿全縣。這片美麗富饒的山區,也曾留下紅軍的足跡。

1943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後,於12月11日占領湖南通道縣城,紅軍由出發時的八萬餘人,銳減到三萬多,折損過半。此時,蔣介石調兵遣將,前堵後追,妄圖消滅紅軍。12月12日,中央軍委在湖南通道召開了臨時軍委擴大會議,毛澤東提出了一路向西、進入貴州的方針。這一主張被會議采納,中央紅軍放棄北上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改道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刊發。中央紅軍入黔後消滅了貴州軍閥的防守部隊和一些地主武裝,於12月14日占領黎平縣城。城內外苗、侗各族群眾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迎紅軍。紅軍把沒收豪紳的糧食、衣物分給群眾,把從敵人那繳獲來的槍支彈藥也送了一些給當地的人民。紅軍還幫助當地人民建立武裝自衛組織,號召他們走紅軍的道路。

12月18日,在黎平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博古、王稼祥、張聞天等人,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也參加了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會上,經過毛澤東的不懈努力,肯定了紅軍進入貴州這一重要戰略決策,進一步肯定紅軍西進的方向。會議還作出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於在川黔邊建立新根據地的決定》,並決定取消八軍團建製,對部隊進行了改編。

會後,紅軍向黔北挺進,所向披靡,直抵烏江南岸,打亂了敵人原來的布置。自此,戰局才開始出現了轉機。黎平會議為不久後召開的遵義會議奠定了思想基礎,是實現中國革命曆史性轉折會議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