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西藏自治區(上)(1 / 2)

西藏自治區地處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青藏高原,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其獨一無二的雪域風光,這裏地域遼闊,地貌壯觀,其資源豐富。這裏有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喜馬拉雅山,有奔流不息的雅魯藏布江……自古以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作為生活在西南邊疆的祖國兒女,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建設著美好的家園。

第一節 山南烈士陵園

山南烈士陵園位於西藏自治區乃東縣,建於1965年。陵園內安葬著在和平解放西藏、西藏平叛改革、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以及在西藏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英勇犧牲的烈士約700位。它最初建在今山南地區汽修廠附近,1962年改建於現址,1966年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1997年7月,山南烈士陵園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山南烈士陵園建成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當地政府都極為重視,分別予以題詞。在莊重的大門上有朱德委員長題的“烈士陵園”四個大字;紀念館朱紅大門上有鄧小平題的“烈士紀念館”橫匾。館內有中央人民政府駐藏代表張經武題的“進軍西藏,保衛國防;築路生產、發揮力量;平叛改革,成績輝煌;自衛反擊,英勇頑強;不惜犧牲,建設邊疆;烈士精神,萬古流芳”;照壁上有張國華司令員題的“浩氣長存”四個大字;譚冠三政委題的:“忠於祖國、氣壯山河”。

陵園現有南北兩館、四個陳列室、兩個大廳,建築麵積約1108平方米,為藏式宮殿建築風格。館內陳列著革命烈士遺物和反映他們英勇事跡的藝術作品,有照片、油畫、圖片和雕塑等。山南烈士陵園是西藏境內規模最大,內存資料最多,資料保存最為完整的烈士陵園。

在山南烈士陵園北館大廳東麵的第二陳列室,陳列著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44位烈士的事跡簡介和遺物,這裏的雕塑、43張照片和油畫向人們講述著一個個戰鬥英雄的故事。

1947年獨立後的印度在邊境問題上一直與中國存在衝突。從20世紀50年代初期,印度不斷對中國領土進行蠶食、侵擾,甚至派兵侵占。印方不顧中方的多次交涉、抗議,步步緊逼,嚴重威脅了中國的國防安全和國家安全。1962年10月下旬至12月初,中國實施了自衛反擊作戰,有力地打擊了印度擴張的囂張氣焰,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這次反擊戰中,英雄們的優秀事跡十分感人。

周天喜是7933部隊七連排長,四川省安嶽縣人。1962年,配有重火器的印軍盤踞在瓦弄地區的“八〇”高地上,憑借地勢險惡,工事堅固,阻攔反擊部隊前進。周天喜奉命帶領14個戰士勇敢機智地攀上懸崖陡壁,出敵不意,向敵人陣地投出手榴彈,一舉占領了敵前沿。這時,敵軍形成交叉火網,對反擊部隊十分不利。周天喜判明敵情,果斷地把小分隊分成兩個組,向敵人左右側攻擊,使印軍首尾不能相顧,反擊部隊攻克了第一個敵群。正當要向第二個敵群發起攻擊時,周天喜身負重傷,仍鼓動大家英勇奮戰。在他英勇頑強精神的感召下,小分隊勝利地攻占了“八〇”高地,為了反擊部隊打開缺口,周天喜卻壯烈犧牲。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的卡龍戰役中,7891部隊二連六班擔任尖刀班任務。以陽廷安為首的尖刀班戰士們在戰鬥中衝鋒在前、奮勇殺敵,攻克地堡27座,殲滅敵人60餘人,為卡龍戰役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為了表彰他們不朽的功績,國防部授予他們“陽廷安班”英雄稱號,並被集體記一等功。

與周天喜、“陽廷安班”同時安葬在山南烈士陵園的還有進軍西藏修築公路、平息叛亂過程中光榮犧牲的烈士。最可愛的人,永遠不倒的鋼鐵長城,是他們用鮮紅的血液和年輕的生命捍衛了祖國的統一,同時換來了西藏美好的今天。

第二節 江孜抗英遺址

江孜抗英遺址,位於西藏雅魯藏布江支流年楚河北岸的江孜縣白居寺背山頂上,是1904年西藏人民英勇抗擊入侵英軍的地方。曆時兩個多月的江孜保衛戰,是西藏近代史上抗擊外國侵略者規模最大、最為慘烈悲壯的戰鬥。現在,江孜抗英遺址尚有保存較完整的“抗稅廳”、“舊政府議事廳”、“抗英炮台遺址”等。炮台築在半山前崖,圍牆以石塊築成,高5到8米、寬4米。宗山頂上屹立著的古城堡便是始建於公元967年的著名“宗山堡”,它是西藏軍民英勇抗擊入侵英軍的曆史見證。1997年7月,江孜抗英遺址被中宣部評為第一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江孜古城全名為“江卡爾孜”,藏語意為“勝利堡壘之頂”。江孜地勢高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南去亞東,西去日喀則等地的交通要道。

江孜是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原是西藏第三大城市,是與不丹、錫金、印度等國通商的商品集散地。在曆史上,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在鬆讚幹布的父親囊日鬆讚降服了蘇毗後,江孜便成為貴族的封地。江孜建城已有600年,比日喀則稍早,由於地處薩迦、後藏經亞東通往錫金、不丹的路上,且地沃物豐,成為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後發展成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衢,為西藏一大重鎮。它位於前藏最西端,距離拉薩254千米。在江孜城南4公裏的班覺倫布村,保存著西藏唯一完整的封建領主莊園——帕拉莊園,為人們認識舊西藏的封建農奴製提供了寶貴的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