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西藏自治區(上)(2 / 2)

江孜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稞、冬春小麥、油菜子、豌豆等,素有“西藏糧倉”之稱。此外,江孜還享有“藏毯故鄉”之稱,主要產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江孜卡墊也聞名全國。江孜名勝除宗山、抗英炮台外,還有藏傳佛教各教派共存於一寺的白居寺和獨具特色的江孜白塔。宗內的白居寺是一座名寺,主要有兩大特色,其特色之一是一寺容三派,它原屬薩迦教派,後來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勢力相繼進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最後形成了互諒互讓友好局麵。於是,白居寺便兼容薩迦、噶當、格魯三個教派,因而寺內供奉及建築風格也兼收並蓄、博采眾長。另一特色是白居寺的標誌菩提塔,是由近百間佛堂依次重疊建起的塔,人稱“塔中有塔”。塔內佛堂、佛龕以及壁畫上的佛像總計有十萬個,因而得名“十萬佛塔”。藏語稱這座塔為“班廓曲顛”,意為“流水漩渦處的塔”,這流水便是年楚河。

江孜的達瑪節已有500多年的曆史。據說在薩迦王朝時期,江孜法王帕巴桑布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帕巴桑布死後,他的弟子每年做祭把以表紀念,後因戰亂中斷。公元1408年帕巴桑布的兒子貢桑繞帕任江孜法王後恢複祭把。這一年的藏曆4月10日至4月27日,貢桑繞帕為其父念經祭把,並進行娛樂活動,內容主要有展佛、跳神等宗教活動。到了紮西繞丹任江孜法王時,也就是公元1447年,還增添了騎射、藏戲、歌舞等娛樂活動。江孜達瑪節一直延續至今。

1904年發生的那段可歌可泣的抵抗外侮的曆史,讓江孜成為一座著名的“英雄城”。在江孜縣中心的山頂上,屹立著一座城堡,這便是聞名中外的江孜宗山抗英遺址。至今,此處仍保留著1904年江孜軍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抗英炮台。炮台旁邊,褐紅色的岩石傲然挺立,石縫中長滿紫穗花。在宗山前麵的廣場上,人們矗立起了一座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以緬懷一個世紀前的抗英英雄們。

1996年上映的電影《紅河穀》,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宗山這個地方。發生在這裏的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故事也一次次激蕩著人們的心潮。

早在公元1600年,英國在印度成立其侵略東方的大本營——東印度公司並逐漸把魔掌伸向西藏。18世紀後期,他們開始以“傳教”、“遊曆”、“探險”和“通商”等方式進行陰謀活動,均遭到了西藏人民的堅決反對。於是,英帝國主義便露出猙獰麵目和侵略本質,開始了對中國西藏地區赤裸裸的武裝侵略。

1840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外國侵略勢力從此蜂擁而入,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對中國西藏垂涎已久的英國侵略者加緊入侵西藏,西藏人民也由此展開了一場長期而複雜的反侵略鬥爭,湧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譜寫了一曲氣壯山河的反抗侵略、保衛家園的頌歌。

1888年,英帝國主義第一次發動了侵藏戰爭,即隆吐山戰役。不幸的是,隆吐山失守,英軍占領了隆吐山、納湯等地區。

1903年7月,英帝國主義派榮赫鵬率領一支萬人大軍,由麥克唐納少將指揮,開始了對中國西藏地區第二次大規模的武裝侵略。12月12日,英國偷越了則利拉山口,13日進駐仁進崗,21日占領帕裏。1904年1月,英國又相繼占領了堆拉、戈吾等地,矛頭直指江孜。從此開始了以江孜人民為主的西藏人民反抗英帝國主義武裝侵略的第二次抗英戰爭。

1904年4月11日,英帝國主義侵略軍600人從亞東向北入侵江孜,他們憑著先進的武器,強行推進,濫殺無辜。江孜軍民和白居寺僧侶拚死抵抗,為此,江孜境內16歲至60歲的男丁被緊急征召抗英。西藏人民在宗山上築起炮台,用土炮、土槍“烏躲”、刀劍、梭鏢和弓箭與入侵者展開了英勇的血戰。英軍的目的是攻占拉薩,簽訂不平等條約,所以江孜是必經之路,宗山就成為必爭之地。藏軍以劣勢武器在宗山城堡與圍攻的英軍激戰,損失慘重。6月,英軍派來了援軍,用大炮猛轟宗山炮台,堡壘中的火藥庫不幸被英軍炮火擊中而爆炸。江孜軍民在最後關頭,仍用石頭居高臨下,拚死抵抗,堅持了3天3夜後,最後所有的勇士寧死不屈跳崖殉國,寫下了光輝而悲壯的篇章。

在這片神聖的土地上,江孜人民英勇抗擊英國侵略者的事跡,使江孜有了“英雄城”的稱號,使江孜煥發出更絢麗的光彩,更給了江孜以英雄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