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平民社會(5)(2 / 3)

曼奇科爾特會戰爆發前的半個世紀,拜占庭帝國已失去了往日的風采。巴西爾二世統治時期,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且富有才幹的統帥,他大大擴張了帝國的疆域。由於他曾重創保加利亞王國,因此得到一個貼切而不文雅的綽號:“屠殺保加利亞人的劊子手”。但當巴西爾二世於1025年去世的時候,拜占庭帝國已雄風不再。不久,拜占庭軍隊士氣低落和戰鬥力下降給他的鄰居可乘之機,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便趁次機會大肆對其進行侵擾。但是,拜占庭帝國更為關注的是,來自東麵的塞爾柱突厥人這個更迫切需要解決的威脅。這個民族勇猛善戰且富有侵略性。

早在11世紀初葉塞爾柱突厥人就曾多次拜訪拜占庭的領土,但那時,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搶劫而已。但是到了11世紀中葉,由於發現對手的抵抗並不強烈,而且每次襲擊都收獲頗豐,塞爾柱人的入侵變得越來越頻繁和深入了。形勢最為嚴重的是亞美尼亞地區,這個國家對塞爾柱人的侵略本來起著重要的緩衝作用。拜占庭帝國經過長期不斷的軍事征討和艱難的談判,1045年將它吞並。但是在1064年,塞爾柱人攻陷了亞美尼亞的首府和最後的要塞阿尼,完全占領了這個國家。亞美尼亞的陷落影響重大,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不得不在敵方的領土上作戰,這無疑是拜占庭帝國在曼奇科爾特會戰中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阿爾普·阿爾斯蘭

曼奇科爾特會戰的勝利者阿爾普·阿爾斯蘭·伊本·查基爾別克(意思是“查基爾之子,勇猛的獅子”),是塞爾柱王朝的創建者塞爾柱的重孫。他生於1029年,1063年成為蘇丹,他有三次敗在拜占庭人手下,其中兩次是敗給羅馬努斯,對拜占庭軍隊的戰鬥力十分敬服。在尼劄姆·穆勒克(後死於阿薩辛派刺客之手)的用心輔佐下,他統治著一個從河間地帶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龐大帝國。人們對他的性格所知不多,但有關他的記載至少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勇士和卓越的統帥。

11世紀上半葉,塞爾柱軍隊主要組成部分是土庫曼人。隨著帝國的不斷地對外擴張,這支軍隊也漸趨職業化,成員越來越複雜,成了多民族的軍隊。由於突厥人不停地在被征服的領土上擴充軍隊,他們的軍隊中奴隸成分的士兵(即古拉姆兵和後來的馬穆魯克兵)漸漸超過了土庫曼人。這些奴隸兵同樣可以升官發財,他們雖然可以被買賣,但能夠得到報酬,有權力分享戰利品,而且還可以憑借卓著的戰功晉升為埃米爾(行省總督)。塞爾柱人都是出色的騎手,每個人都擅長騎射,他們要比拜占庭帝國的軍隊機動靈活得多,而且還擅長埋伏和誘騙,然而在發生曼奇科爾特會戰的那個時代裏,塞爾柱人在開闊地進行的直接對陣中很少能夠戰勝拜占庭軍隊。

他們盡量避免將戰場選在開闊地,盡量爭取在崎嶇不平的山地進行機動戰。他們的騎兵沒有護身盔甲,僅隨身攜帶一把短劍,有時候攜帶標槍。他們作戰主要依靠弓箭。每人攜帶一個裝有30—50支箭的箭袋。在戰役中,每名騎兵都會至少配備一匹備用馬。他們戰鬥中運用的戰術是,騎兵弓箭手決不與敵人膠著在一起,但始終要在其周圍盤旋,尋找和製造有利戰機,伺機放箭;有時假裝敗退逃跑,在逃跑過程中向後用弓箭射擊追擊者,射死或射傷人員和馬匹。

塞爾柱騎兵

為了對付突厥人這種戰術,拜占庭作戰條令中規定,“在騎兵附近始終要配有徒步弓箭手,絕不在翼側或後方沒有掩護的情況作戰,絕不允許分散部隊。”——隻要指揮得當,拜占庭軍隊戰鬥力仍是不可忽視。

但政治時局卻埋葬了軍隊優勢,尤其是統治者的昏庸。

君士坦丁八世的統治不能遏製各地豪強與中央政府的分權對抗的形勢。君士坦丁八世的兩個女兒,佐埃和提奧多拉分別以淫蕩和虔誠聞名,在她們和她們的丈夫、奸夫一起統治的年代裏,這些缺乏足夠才幹與魄力的統治者早將巴西爾二世的格言忘的一幹二淨:“絕不容許自己的臣民勢力過大;不使任何一個顯要的軍事長官擁有巨大的財富;要隨意用各種捐稅來壓製他們;使他們把自己全部時間都用來料理私事,無暇他顧;不相信任何人,隻能使少數人知道自己的計劃”。當時的政局混亂,宮廷宦官和政府文官掌握了朝政,軍事貴族飽受排擠,全國的土地兼並惡性發展。